蜈蚣一次用40条会不会中毒?将“蜈蚣有大毒”的思维彻底颠覆

张锡纯治疗癫痫-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

蜈蚣熄风,本草中多有记载。《本草纲目》谓其治“小儿惊痫,抽搐脐风”。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蜈蚣 “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据笔者临证之偶见,蜈蚣用以治肝风,用量要大,一般20 40条。量小则效微或罔效。若用于虚风者,量不宜大,2、3条足矣。

基本配伍:蜈蚣20 40条,全蝎6 9克,僵蚕9 12克,生黄芪30 60克,赤芍9 12克,乳香6 9克。

蜈蚣配以全蝎、僵蚕熄风之力更雄。配以黄芪者,乃借黄芪升举之力,托蜈蚣直达于巅。且黄芪“主大风”,量小则升,量大能熄大风。加赤芍、乳香者,开破气血之凝聚,助蜈蚣之行窜搜风。

随证加减,如肝热者,可加胆草、栀子、丹皮;血虚者,加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阴虚者,加白芍、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挟痰者,加陈皮、半夏、胆星、菖蒲;脉弦劲者,加牛膝、生石决明、生牡蛎,脉沉细而弦急者,加川楝、姜黄以疏沦气机。

关于蜈蚣的毒性问题,我们临床屡用,甚至每剂用至60条,亦从未见有毒性反应。1973年我曾以5条蜈蚣为粉,一次吞服,除有草腥味外,别无不适,头脑反觉清爽。

1975年时,曾试用以蜈蚣为主的静脉注射液治疗癌症,因条件所限,先以自身试验。以1:5蜈蚣液静点,连续3日,分别为30、60、100毫升,无任何毒性反应。可见蜈蚣毒性很小,恰如张锡纯所说:“其性原无大毒”。

关于用法问题,我们从来都是以全蜈蚣入药,不去头足,不炒不炙,以大者、生者为佳。锡纯先生亦云:“愚凡用蜈蚣治病,而必用全蜈蚣也”。

病案

例1:安某,男,73岁。1980年5月13日来诊。头摇手颤,不能持物,已然半载,日趋加重。静时稍轻,努力克制时,颤抖反更加剧。曾自服平肝熄风之剂未效。诊时因颤抖而不能持脉,其子两手用力按住方可诊脉。两脉皆弦硬,苔薄腻。

证属肝阳上亢,挟痰化风,予:蜈蚣40条,全蝎9克,生芪60克,僵蚕12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乳香9克,怀牛膝15克,陈皮8克,半夏9克,茯苓12克,菖蒲7克,胆星8克,郁金7克。

连服7剂,风息颤止,原有之高血压亦平,随访3年未再发。

例2:任某,男,52岁。1976年10月7日诊。患高血压已10余年,头晕脑胀,烦躁易怒,口苦耳鸣,心悸腿软,脉弦数有力,舌暗红苔少,面色紫红。血压180 210/100 120mmHg。

证属肝阳化风,予;蜈蚣40条,全蝎9克,僵蚕12克,生芪15克,乳香8克,怀牛膝15克,胆草9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白芍15克,生石决明3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3剂后,蜈蚣增至60条。

再4剂,症除,血压140/86 mmHg。后予六味地黄丸连服3月,以巩固疗效。至1979年底,血压一直正常。

例3:王某,女,34岁,司药。因进修考试落第,郁闷成疾。步履蹒跚,踉跄如碎,欲左,欲前反后,常撞墙碰人。手抖不能持物,进食时不能入口,常把饭菜送至目、颊,生活难以自理。

曾3次到北京某医院检查,认为共济失调,但原因不明。服药颇多,始终无效,反日渐深沉,焦急异常。1977年6月12日求治于余,诊其脉弦细。

证属肝阳化风,肝血不足。予:蜈蚣10条,全蝎9克,生芪30克,僵蚕9克,川芎6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10剂后症稍减。

将蜈蚣增至20条,共服40余剂,复如常人。后用逍遥丸调理月余,巩固疗效。至今生活、工作正常。

提示:文中所有药方,请大家切勿随意自行服用,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山药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养生导读: 相信大家都吃过吧,一般的做法是直接把它做成菜肴,只知道这样有,哪些做法更有益于身体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的价值。

1、健脾益胃、助消化。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用治、食少体倦、泄泻等症。

2、滋肾益精。

山药含有多种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皆可服之。

3、益肺止咳。

山药含有皂甙、黏液质,有润滑,滋润的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治疗肺虚痰嗽久咳之症。

4、降低血糖。

山药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是糖尿病人的佳品。

5、延年益寿。

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

6、抗肝昏迷。

近年研究发现山药具有镇静作用,可来抗肝昏迷。食用效果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不燥不腻,可健脾补肺、益胃、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主治、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病症。

二、山药的与作用。

功效: 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

1、《滇南本草》: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瘰疬。

2、《生草药性备要》;能消痈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疮,去皮肤血热。

3、《本草备要》:养血止渴,治疥癣。

4、《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

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5、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

治外感发热咳嗽,,菌痢,麻疹,腮腺炎,败血症,疮疖肿毒,阑尾炎,外伤感染,小儿痱毒。把山药制成凉茶,可预防中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

山药的作用。

1、降血糖作用。

2、调节机体对非特异 *** 反应性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对小鼠小肠的影响。

昆明种小鼠20只,分2组,禁食24h,实验组以山药水煎液10ml(含生药1g/ml)+0、5g活性炭(市售),对照组以10ml生理盐水+0、5g活性炭,分别ig。20分钟后,立即用脊髓脱臼法处,取出小肠铺平,测量碳粉从幽门括约肌推向小肠末端的距离(cm),并计算这一距离占小肠全长的百分数。结果表明山药具有 *** 小肠、促进肠道内容物排空作用。

5、其他,所含营养成分和粘液质、淀粉酶有关,有滋补作用,能助消化、止泻、祛痰。

三、山药的食用方法。

土鸡炖山药(煨汤)。

主料:鲜山药2000克,鲜鸡块1000克。辅料:葱2根(切段),姜片3片,芝麻油、盐、胡椒粉各少许。

做法:

1、将山药切成段。

2、用高压锅将鸡快稍压三成熟后倒入山药段并加入辅料再用微火烧20分钟即可。

山药豆腐羹。

特点:味道鲜美,入口润滑。

备料时间:3分钟。

烹调时间:5分钟。

原料:山药、盒豆腐、鸡蛋液、香菇、香菜。

调料:鲜汤、盐、味精、鸡精、胡椒粉、水淀粉。

山药豆腐羹 做法:

1、山药去皮切小丁并焯水,盒豆腐切成与山药等大的丁。

2、香菜洗净切末,香菇洗净切丁。

3、锅中加鲜汤,调入主料,然后加盐、味精、鸡精、胡椒粉调味。

4、汤沸腾时用水淀粉勾芡至浓稠状,淋入蛋液并撒香菜末即可。

发菜山药羹。

材料:山药2斤,发菜半两,肉丝3两,红萝卜半小条,香菇5小朵,太白粉2汤匙,水8杯。

调味料:盐1/2茶匙,胡椒粉1茶匙,黑醋1大匙,香油少许。

发菜山药羹 做法:

1、所有材料切丝备用。

2、水煮开,放入所有材料煮熟,最后调味并勾芡。

菠菜内金山药汤。

鲜菠菜250克,鸡内金10克,生山药50克,精盐、味精少许。将内金培干研末,菠菜洗后切碎,山药洗净切片。三物共入锅内,加水炖汤,调味即成,每日早、晚各一次分服。对消渴证属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小便频多,者尤为适宜。

燕麦山药粥。

燕麦片50克,鲜山药100克。将山药切片与燕麦片加水共煮为粥。本方适用于脾肾两虚患者,每日服用一次。

将山药切片与燕麦片加水共煮为粥山药扁豆莲子粥。

白扁豆15克,山药15克,莲子15克,粳米50克。四味共熬成粥。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泄泻、心悸等证。

燕麦山药粥 山药面。

面粉100克,豆粉6克,鲜山药50克,羊肉20克,鸡蛋清2个,姜、葱、盐适量。将山药蒸熟去皮,捣成泥,与面粉、鸡蛋清、豆粉调匀和面,擀成面条。另将羊肉洗净切好煮汤,放入姜、葱、盐,下入面条,煮熟即可食用。补虚赢,益元气,用于下元虚损的泄泻、遗尿等证。

另将羊肉洗净切好煮汤山药猪胰汤。

猪胰1—2只,生山药250克。将猪胰与山药切片,一同放锅内加水煎汤煮熟。本品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可用于气阴两亏的消渴证。

老中医告诉你所不知道的小柴胡汤应用二十法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较为常用的经方之一。常用于消化与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妇、儿、五官等科病证。

由于小柴胡汤独有“和解”的功能,故历代医家对其颇多重视。有的经方医家所用处方竟有二分之一是小柴胡汤类方。

结合自己三十余年之临床体验,我总结出小柴胡汤应用指征为:时发寒热,胸胁痞满,纳呆呕逆,月经失调,病发无序,苔白脉弦。

具体症状为:容易感冒(妇女经期感冒尤宜),时发低热,或胸胁痞满,两胁胀痛,或食欲减退,干呕恶心,或月经周期失序,或经量时多时少,或所患之病时有发作,难以捉摸,或病虽不重,但常年缠绵不愈,舌苔薄白,脉象弦细或弦滑等。

这些症状常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胃炎、慢性食管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过敏性鼻炎、口腔溃疡、神经性耳聋(耳鸣)、神经症(头痛、头晕)、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围绝经期综合征及亚 健康 状态等。

小柴胡汤的作用机制是:和解表里以平衡营卫,疏散胆热以顺和胃气,攻补兼施以扶正祛邪,寒热并用以除瘀滞。药虽7味,总以柴胡为主药;以黄芩、半夏为臣药(在具体应用时,热势重者,以黄芩为臣药;寒气重者,以半夏为臣药);人参、大枣为佐药,以扶助正气;甘草、生姜为使药,以调和诸药。

现将本人应用小柴胡汤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小柴胡汤加藿香三味

藿香三味即藿香10克,佩兰10克,砂仁6克(后下)。此三味有醒脾开胃、化湿和中之功效,合用之,主治胆胃不和,湿浊不化,症见脘腹痞满,饮食不馨,口淡乏味,舌苔黏腻。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多见此证。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2.小柴胡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主治“喘不得卧”之肺痈,具有泻肺利水之效,方取炒葶苈子10-15克,大枣10枚(擘)。两方合用,对控制呼吸道炎症,如结核性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起效迅速,若加入半枝莲15克,鱼腥草30克,效果更好。

3.小柴胡汤加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见于《世医得效方》,由黄芪30克、防风10克、白术15克三味组成,主治风邪久留不散,以及卫虚自汗不止,是常用的固表止汗、预防感冒的良药。与小柴胡汤合用,增强了护卫御风的能力,对有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疾病且常患感冒者,具有预防与治疗的双重作用。

4.小柴胡汤加四物汤即柴胡四物汤

见于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合成,取生地黄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当归10克。原方主治月经期感冒,特别是虚劳日久、时发寒热女性之月经期感冒,又可用于治疗“热入血室”证。经期服用可除寒热,亦不会留滞经血,影响月经运行。

5.小柴胡汤加止痒三味

止痒三味为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蛇床子15克,具有祛风燥湿、解毒止痒的功效。与小柴胡汤合用,对某些“发作有时”的皮肤瘙痒症,如荨麻疹、风疹及过敏性皮炎等,具有和解表里、调和营卫、祛风胜湿、快速止痒的作用。

6.小柴胡汤加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为健脾除湿之主方,取茯苓12克,白术6克,桂枝9克,生、炙甘草各6克。两方相合,具有和解表里、健脾渗湿的功效。凡患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及妇女白带较多者,可以考虑选用此类方治疗。白带多者,要加入生苡仁、黄柏、败酱草等,以增强健脾祛湿的作用。

7.小柴胡汤加二仙汤

二仙汤组成为知母10克,黄柏6克,当归10克,巴戟天10克,仙茅10克,*羊藿(仙灵脾)10克,主治女子围绝经期综合征之阴阳失调、阴虚火旺证。两方合用,具有清解血热、调节营卫、解郁安神的作用,可治疗女子在围绝经期患月经先期,时时眩晕,经期伴有低热者。

8.小柴胡汤加五苓散

俗名“柴苓汤”,出自清代《沈氏尊生书》,由小柴胡汤与五苓散(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桂枝6克)组成。原方主治阳明经疟疾,后世医家用于普通感冒之小便不利、寒热往来等症。用于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之水肿,亦有良好效果。如果加入玉米须、白茅根,效果更好。

9.小柴胡汤加四消饮

四消饮为民间验方,由神曲10克、山楂10克、麦芽15克、鸡内金15克组成,加入小柴胡汤中,增强了消食化痰的作用。是治疗小儿伤风感冒夹食夹痰证之良方。中岳名医耿彝斋先生生前曾指出,小儿痰饮多由伤食而致,消食是治疗小儿咳痰之大法。此后,余每遇小儿伤风夹食夹痰证,即用小柴胡汤合四消饮,多获良效。

10.小柴胡汤加桂枝汤

即《伤寒论》之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桂枝汤解除肌表之邪,正如明代卢之颐所说:“小柴胡复桂枝汤各半,凭枢叶开,并力回旋,外入者内出,上下者下上矣。”此方除常用于感冒之寒热外,还用于小儿癫痫、小儿多动症。

11.小柴胡汤加升陷汤

升陷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黄芪15克、知母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10克组成,主治气短不足以息之大气下陷证,常见于大病之后,元气未复,或素体虚弱,尤以肺脾之气虚候为主者。与小柴胡汤配伍,对于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者,如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慢性肠炎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具有升清降浊、恢复元气、理顺气机之功效。

12.小柴胡汤加二神丸

二神丸,即补骨脂10克,肉豆蔻10克,出自《普济本事方》,主治脾肾虚寒之食后腹泻或五更泻,临床上常常用于慢性腹泻,中焦又有肝胆郁滞证,如表现为胁肋胀满,纳呆欲呕,腹痛隐隐等,必见舌苔滑腻,脉象弦细。

13.小柴胡汤加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由白芍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擘)、饴糖30克组成,主治虚劳腹痛。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合用,适于肝胃不和、虚劳里急、腹部隐隐作痛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明显气滞、寒凝者。有血亏之象者,可加入阿胶粉冲服。

14.小柴胡汤加良附丸

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二味(各等份)组成,出自《良方集腋》,主治胃脘痛,气滞者加倍香附,寒凝者加倍高良姜。小柴胡汤与之合用,对于肝郁气滞、寒凝胃腑之肝胃不和,表现为脘腹疼痛,胁肋胀满,喜温喜按,或痛经者,有疏肝和胃、散寒解郁之效。

15.小柴胡汤加三金汤

三金汤即郁金10克,金钱草10~30克,川楝子(金铃子)10克。三金汤为中医临床家常用的清肝利胆止痛剂,加入小柴胡汤中,主要用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属于虚寒证者,不宜用此组合方。

16.小柴胡汤加丹参饮

丹参饮(丹参30克,檀香5克,砂仁5克)出自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主治心腹诸痛,即临床上常见的心胃并痛者(或叫作胃心综合征)。两方合用,具有行气解郁、化瘀止痛之效,常用于患有冠心病合并慢性胃炎或慢性胆囊炎者,表现为胸脘隐隐作痛,食欲不振,呃逆,心下痞满。

17.小柴胡汤加消瘰丸

消瘰丸出自《医学心悟》,由玄参、贝母、生牡蛎等量制成,具有软坚散结、清火解毒之效。而瘰疬又多生于少阳经,故取小柴胡汤合消瘰丸,消散少阳之热结,软化少阳之痰核,若加夏枯草一味,清火散结作用更为突出。

18.小柴胡汤加三白散

三白散即白附子6克,白僵蚕10克,白芷10克。三白散具有搜络风、通络脉、止痉挛的功效。与小柴胡汤配伍,具有搜风通络、和解营卫、防止病邪深入的作用,用于面神经麻痹初期,面肌痉挛或拘急,或如蚁行,时发时止,或时重时轻。

19.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散又叫作“柴归汤”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9克、芍药15克、茯苓6克、白术6克、泽泻18克、川芎18克组成,具有和解营卫、养血祛湿、清热养颜的作用。主要用于女性围绝经期月经量少,皮肤干燥,头发脱落,面色黄褐,精神疲惫,性冷淡,或用于女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等,可以说是女性围绝经期的保健方药。

20.小柴胡汤加黄连温胆汤,又叫柴胆汤。

黄连温胆汤(黄连9克,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生甘草9克,生姜6克,枳实9克)具有清热和胃、降逆止呕、除烦安神之效。小柴胡汤与之合用,可以使肝胆舒利、脾胃安和、神志安宁。用于肝胆不舒、湿热内扰之证,如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症,随证加减,可以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仲景用芍药的临床体会(下)

芍药的配伍运用

芍药加桂枝

代表方桂枝汤。方中芍药、桂枝各三两,《医宗金鉴》:「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芍药配桂枝,以桂枝发汗,散太阳之风,芍药和营兼以敛汗,使不致发散太过,一散一收,刚柔互济,相须为用,以达解肌表而通阳气,和营卫而不伤阴。」桂枝是辛温阳药,辛甘通阳;芍药是酸甘化阴,和其营卫。戴北山《广瘟疫论》云:「寒热并用之谓和。」 芍药配桂枝,一阴一阳,相反相成,极尽和法之道。其类方有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太阳病应用解表,不该用下法,误用下法导致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这里的芍药主要是止痛。

芍药加甘草

代表方芍药甘草汤。从头痛到脚痛,可以治疗一切疼痛。程钟龄《医学心悟》说:「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各种腹痛,包括妇科腹痛,内外科的腹痛,神经科的腹痛,精神性的疼痛,肢体的疼痛,头痛和脚痛,都可以用此止痛。类方包括芍药甘草附子汤,用来治疗风湿病属于阴阳两虚经脉失养者。

原来此方是治疗阴虚引起的足挛急,若阳虚引起的足挛急可以配用桂枝、附子等。 现代临床甘酸化阴缓急止痛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的病症,不管痛在表面,痛在里面,不管是平滑肌肠痉挛,或是肌肉痛、神经痛,都可以用。现代临床报道芍药可以用于腓肠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等。笔者曾治疗一腹型癫痫患者,重用芍药至45克,佐以甘草而得以控制癫痫的发作。实验研究证明芍药甘草汤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芍药甘草比例为2:1。若方中炙甘草用生甘草代替,则镇痛作用消失。

芍药加大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既有寒热往来,又有阳明腑实痛。小柴胡汤加枳实、大黄,加重芍药的剂量,芍药既可通便,又可止痛。其类方有柴胡加芒硝汤,治疗少阳经阳明腑实证,其大便干结更加严重,用芒硝咸寒软坚,通便的作用更强。现代临床大柴胡汤可以治疗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肠胃炎、胆道蛔虫、胆石症、痢疾等。胰腺炎疼痛剧烈,芍药可以重用。大便通、胆汁排泄流畅,胰管的水肿、痉挛都可以缓解。实验证明,大柴胡汤可以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尚有抗炎、利胆、解痉的作用。

芍药加附子

代表方芍药甘草附子汤,针对寒性腹痛。腹痛属阴阳两虚者,芍药甘草加附子一起用。笔者曾治一患者,夏天怕热,但是肚子怕冷,一冷就痛,用芍药甘草加附子一起用,效果很好。南方医生夏天不太敢用干姜、附子、肉桂。笔者发现夏天用干姜、附子、肉桂、荜拔治疗因冷饮、空调引起的胃痉挛、肠痉挛腹痛、腹泻效果很好,不过剂量要适可而止。如果既有热郁、又受寒疼痛,可以黄连与干姜、肉桂一起用。《黄帝内经》讲春夏要养阳,春夏要保护人体的阳气,为什么?春夏最容易损伤阳气。人体代谢,气化功能依靠阳气来温煦推动,保护好阳气,很重要。因此,芍药、甘草甘酸化阴,附子、甘草辛甘通阳,一个化阴,一个通阳,两者相互制约,相反相成,对于胃肠病效果很好。临床运用治疗外感汗多阳虚恶寒者,或用于治疗风寒湿痹阳气虚弱关节酸痛者,或用于肠痉挛、腓肠肌痉挛等有良效。

芍药加黄芩

代表方黄芩汤。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如夏天受暑热之邪,容易腹痛、腹泻,用芍药、黄芩,如稍有寒邪,加肉桂、干姜,效果很好。黄芩汤是下利的祖方,黄芩清热治利,芍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肠炎、胃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药理研究证明,黄芩甙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炎、解痉、镇静、止痛的作用。笔者体会到治疗胃肠病黄芩、黄连、干姜、肉桂一起用,既不会太苦寒伤阳,又不会太热伤阴,寒热并用,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芍药加半夏

代表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吐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芍药、甘草,加半夏、生姜,这是太阳少阳合病中的变证。笔者认为,辨六经就是辨病,然后再辨经证、腑证、变证、坏证。整个《伤寒论》就是一部医案,六经病就讲了六个病。六个病当中有经证、腑证,这是我们现代讲的辨证论治的方案,然后讲变证和坏证怎么处理,可以说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故可示人以规矩。

芍药加当归

代表方当归芍药汤。有养血和营作用,《金匮要略》治疗妊娠胎动不安,辨证属于肝脾失和者。方中用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川芎要用的少一点,川芎有活血作用,要注意。芍药敛养肝血,缓急止痛,当归补养肝血。有安胎和营止痛,对妊娠胎动不安有腹痛者,用当归芍药汤。另一方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宜服当归散主之。」妇科如胎位不正,加川断、菟丝子、桑寄生、大腹皮、苏叶、陈皮等;先兆流产加川断、菟丝子、桑寄生、苎麻根;功能性子宫出血加茜草、仙鹤草、蒲黄炭等。

芍药加柴胡

代表方四逆散。由于气机被阳气所郁遏,气机不畅,而导致的四肢厥冷。此四肢厥冷不是虚证是实证。仲景书中的厥症都是实证,一是气机不能舒展,外邪侵犯,气机不畅,用四逆散。如果外邪侵犯导致上下不通畅,上下气不想顺接,用三承气汤。四逆散中用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疏理气机,它是调理气机的祖方。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阳,芍药苦泄破结,通络止痛。四逆散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肝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胃炎、便秘、月经不调、乳腺炎等。

芍药加枳实

代表方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妇人篇》中讲到,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产妇腹痛,法当枳实芍药散。用枳实、芍药理气缓急止痛。枳实要烧黑,芍药要等分。临床对气滞血凝,恶露不尽,产后郁滞腹痛者有效。《金匮要略·疮痈肠痈篇》有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等),现代治疗疔疮痈疡及各种无名肿块等,有一定疗效。

笔者经验,白芍加川芎,治疗各种原因的头痛,包括三叉神经痛,效果很好。芍药可以用到30~50克,川芎可以用到12~30克。白芍加防风,治疗各种过敏性结肠炎,这是取痛泻要方意,对肠易激综合症这一类效果很好。白芍和赤芍一起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活血加养阴柔肝一起用。白芍加荜菝,治疗脘腹疼痛,脾胃病用得比较多。芍药加黄连,腹痛腹泻,是黄芩汤的用法。芍药加白术,治疗脘腹疼痛、泄泻。白芍加木香、槟榔,治疗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用于直肠炎,乙状结肠炎,或者是结肠癌手术后的后遗症,里急后重,用木香、槟榔、青陈皮、黄连再加白芍,效果满意。白芍加干姜,治疗胃寒腹痛。白芍加麻仁,治疗便秘效好。

赤芍的运用

以上重点谈白芍的功效与配伍运用,现代用赤芍主要在以下三种情况:1赤芍与生地、丹皮合用,清热凉血解毒,如犀角地黄汤,犀角可以用水牛角来代替。温病热毒深入营血,血热妄行,出现吐血,出血,斑疹,舌绛起刺的情况。笔者经验治疗糖尿病足、丹毒、亚急性甲状腺炎等效果很好。2赤芍与桃仁、红花同用,活血化瘀,通畅血脉,治疗经闭、痛经。3赤芍与金银花、菊花同用,清肝热,风热,治疗风热头痛。

芍药的剂量

仲景在54个用芍药方中注明用量的有42方,用三两的9方,用二两的2方,六两、五两、四两各1个方。用于桂枝汤调和营卫的用3两,用于养血养阴的如当归四逆汤有3两到4两,用于止痛的当归芍药散汤剂用6两。古今剂量有别,一般用量在9~15克,用于止痛可稍增加,特别是严重的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血管性疼痛、腹型癫痫、坐骨神经痛等,可用30~60克。加甘草,既加强缓急止痛作用,又有监制其阴柔之性,没有发现有副作用。

用芍药禁忌

凡是胸阳不足引起的胸满、惊悸、卧起不安者禁忌,如胸痹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不用芍药。引起胸痹的主要原因是心阳微,阴邪上乘,故阴药慎用。由此反推,胸阳不振,不用白芍,可用赤芍。里寒过甚的,如真武汤,方后有一句话,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2两。真武汤本身用于肾阳不足,阳虚水泛引起的水肿,用阴药不合适,要去芍药加干姜。

芍药的炮制

仲景对芍药未论炮制。现代用炒白芍加水炒,酒白芍加酒炒,醋白芍加醋炒。酒白芍药止中寒腹痛,醋白芍药敛血止血,土炒白芍,健脾止血。《药性切用》:「泻火生用,敛阴炒用,酒炒和血,醋炒止血。」概括得很好。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生用芍药,反对滥加炮制。

病案举例

季某某,女,56岁。有偏头痛史多年,经常发作,尤其是在月经期或者疲劳过度时容易发作。近值更年期,头痛发作频繁,伴潮热汗出,烦躁易怒,心绪不宁,睡眠不佳,胸闷叹息,口干舌燥,大便干结不爽。来诊时头痛剧烈,呕吐2次,眩晕不支,诊舌质微红,苔薄微腻,脉来微数。患者平素经常服用西药止痛药缓解头痛,故胃中经常不舒。此心火旺、肝阳亢、阴分亏。治宜清心火、平肝阳、滋肾水、止头痛。处方:知母12克,黄连6克,山栀12克,天麻12克,赤白芍(各)20克,珍珠母30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柏子仁15克,女贞子15克,远志9克,7剂。药后头痛稍缓解,不再呕吐,上方白芍改30克,加羚羊角粉0.6g×2支(分2次早晚冲服),14剂。三诊头痛平定,潮热汗出好转,睡眠改善,再以滋水涵木、清心安神法善后。生熟地12克,知母12克,黄连6克,天麻12克,赤白芍(各)15克,珍珠母30克,麦冬12克,柏子仁15克,女贞子15克,酸枣仁15克,藿苏梗(各)12克,14剂。随访:近半年来头痛未再大发。

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气功吗?

您好,答案为有

大雁气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上乘功法体系。据说大雁气功创自晋代的道安法师,及后辗转流入道家昆仑派中秘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在道家的养生哲理长期熏陶下,大雁功的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大概可分成前三百年武功,和后五百年养生和治疗。因此,大雁功的体系不单只是非常完整,而且其功法类别也相当广泛,包罗有养生、治病的动功、静功、医功和武功等,共七十余套的功法。

大雁气功是建基于我国道家哲学和养生理念。功法都是按着阴阳变化、五行八卦及经络气路特性而编排。它是以动作导引为主的一种自然功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帛书》44幅《导引图》彩绘,更好证明了我们远在西汉时代的祖先,已盛行以气功导引作为养生之道。汉代名医华佗以气功导引的基础,模仿虎、鹿、熊、猿、鸟,创造的“五禽戏”更脍炙人口。大雁气功就是模仿大雁这种高能和长寿鸟的形态、动作、起居、习性,按照气在人体内运化的原理编排而成。后期,再承继道家的丹道修炼方法,发展成一门上乘的养生气功功法体系。”

大雁气功虽功法高深,但简单易练,入门容易,深造也不难,老幼皆宜,没有禁异,而且安全性极好。中老年人练此功有明目醒神、疏经和血、祛病健身之功效,年轻人修炼则可改善人脑的智能,能增强记忆力和提高学习能力。年纪越小,效果就越显著。

大雁气功以练本、治本为主,激导人体主要经络穴位,加强整个人体的功能,优化神经和体液调节系统,调节脏腑机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而可治疗各种慢和其它疾病,诸如: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的各种疾病,还可治疗精神病、癫痫病、各种结石症、各类内外关节炎、皮炎、妇科病、糖尿病、胰腺病、尿毒症、胸膜炎、脑瘤.五官疾病、耳聋、青光眼、白内障、各种毒症、红斑狼疮、梅毒、艾滋病、癌症以及腰腿四肢的疾病等。久练可以防止各种毒症和癌症的发生。

大雁气功总部的历史.

大雁气功总部始创于1982年,是中国气功研究会和北京气功研究会的会员单位。由大雁气功第二十七代传人杨梅君亲任掌门,主理大雁气功健身事业。

1997年5月,“大雁气功”通过全国征集体育健身方法办公室的审定:成为中华体育健身方法。

1998年10月,“大雁气功”被国家体育总局审定为:可向社会推广的健身气功功法。并颁发证书。

至今已经有计划地传授功法20种。其中,基础功法包括前、后六十四式、拍打健身功、大雁健美功、五行静功、排毒静功等6套;高中级功计有昆仑缠手八卦、八字拔腰功、三叉螺旋功、大雁掌、绵掌、五行八卦拳、开胸放香功、开发拳以及安位静功、遥视炼丹静功、高级秘传静功、开穴静功、佛禅收气静功等14套。

大雁气功的发展和未来

目前,大雁气功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普及,取得良好效果,练功者已超过二百万人。在香港、日本、东南亚、美国、加拿大、西北欧等国家和地区也赢得大批爱好者,并深受赞誉。

大雁气功宗师杨梅君虽已去世,但她为人类健身事业服务的精神,将永远留在后人心中,成为大雁气功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阶段大雁气功总部由杨梅君入室弟子、大雁气功第二十八代传人王泰力主理日常事务。本着继承大雁气功,研究大雁气功、发扬大雁气功,造福人类的精神,实实在在的工作态度,来开展各项大雁气功健身活动。为了能使大雁气功走上一条遵纪守法、真正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健康发展之路,望广大有志之士献策献力,共创大雁气功辉煌!衷心祝愿全国人民身体健康!气功是我国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古称气功为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作禅或内功等。

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一书,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现在所通用的气功,则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气功疗法包含心理疗法,但是与心理疗法有区别。心理疗法一般是指医生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觉醒状态下的病人进行说理、暗示治疗;或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种表面上有些类似于睡眠的催眠状态,再对呈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进行暗示治疗。故病人始终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与教义,只从教徒的修炼实践中提取科学的内涵。这反映在道藏、佛经中也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资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常为练功者所借鉴。

气功的一些特点

第一、经络、穴位、气血学说是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丰富的内容,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经络、穴位、气血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是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

经络、穴位、气血是非常复杂的人体现象。可以简单而形象地解释: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出入口。

气功健身祛病的道理在于穴位受到良性刺激,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畅。

第二、中国气功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中国气功强调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机体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功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动态适应。

中国气功强调人与社会的统一。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气功修练强调人要适应社会。

中国气功强调形神统一。气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它既可以提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又能提高人体的心理功能。气功提高人体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第三、中国气功受道家、儒家、佛家和医家的影响。

中国气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和医家的一些理论及健身祛病的技术,逐步形成中国气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养生技术。

第四,中国气功功法丰富多彩。

中国气功功法种类繁多。中国气功功法众多,表现了中国气功理论内容和技法的丰

以中国气功流派划分,可分为道家功、儒家功、佛家功、医家功和武术五大派别。

以练功的动静划分,可分为静、动功。一般认为太极拳就是一种动功。

以练功的姿势分,有卧功、坐功、站功与活步功。

以练功的手段分:侧重意念锻炼的意守功;侧重呼吸锻炼的呼吸功;侧重姿势锻炼

从70年代未到现在,全国各地推行与普及的气功功法是以动功为主,并且不少是群体练功。

第五、中国气功具有预防和治疗相统一的特点。修炼中国气功有病祛病,无病健身。练功祛病与练功健身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第六、中国气功能够调整人内在的生理与心理功能。中国气功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能够充分调动人体生理的积极性与心理的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人的生理潜力与人的心理潜力。

第七、中国气功对人体身心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调节特点。

中国气功,不仅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多层次的调整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功能也有多层次的调节作用。它既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进行调节,也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进行调节。

中国气功既可调节人的情绪,又可调节人的情操。

中国气功既可使高血压调整到正常水平,又可使低血压调到正常水平,又可使低血压调到正常水平。既能调整便秘,又可调整腹泻。

中国气功既可把抑郁情绪调整到正常,又可把烦躁情绪调整到正常。

第八、中国气功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气功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蕴藏着丰富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和医学心理学思想。这些宝贵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是建立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中国古代诗人练气功,得到了心理体验,写成诗文。这些诗文反映了练功的心理效应。

白居易在《冬夜)诗中写道: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

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

不学坐忘心,寂寞安可过。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

陆游在《秋怀十首)之一中写道:辟尘当以犀,沼缨当以水;龟堂一柱香,世念去如洗;

人生天地间,太仓一秭米;哀哉不自悟,役役以至。孰能从我游,跌坐燔柏子。

夜半清磬声,悠然从定起。

第九、心理因素是气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功的机制是复杂的。它是由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生化因素所组成。心理机制是气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念、情绪、暗示、认识与信心是气功心理机制的基本要素。这五个基本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练功效应的大小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都有关系。而心理因素是影响气功效应的大小的主导因素。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对气功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对气功效应有很大作用。

第十、中国气功对心理功能有很大的调节与改善作用。

修炼气功,不仅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调节。改善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功能也具有调节与改善作用。气功能对人的情绪、意志、性格、智力等具有调节与改善的作用。

气功与一般的体育锻炼有何异同?

气功和体育锻炼都是人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气功,尤其是动功,也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如果去掉对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则与体育锻炼中的体操无异,只是动作柔和缓慢而已。体育锻炼也包括了“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相应的内容。如“调身”本来就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而呼吸的调整对于体育锻炼来说也很重要,就象长跑运动员必须使呼吸与步伐相协调一样。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调身”达到完美状态的保证。体育锻炼也很重视心理状态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竞技成绩都与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有关,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象射击、射箭,情绪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大大影响成绩。

传统体育中的武术,与气功更是密不可分。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就是指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武术发展到今天,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与气功结合而起到的健身治疗作用。传统气功中的“五禽戏”、“八段锦”等许多功法,往往也同时被归入体育锻炼之列。

但是,气功与体育锻炼之间仍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着重“调身”,即形体的锻炼,其“调息”的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不断地从体内排除二氧化碳,以保证大脑、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时的补充,从而保证体育竞技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使形体的锻炼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调心”也同样是为了保证形体的完美发挥。气功与此不同,气功的三要素中,“调心”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调身”只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调息”则有助于体势的放松和精神的宁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2、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通过主动的自我精神活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调动和培育人体的生理潜力,起到强身治病的作用。

3、气功锻炼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进行的有呼吸要求的运动,它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基础上,全身协调运动,呼吸柔和细缓,使耗氧量降低,心率减缓,血压降低,在整体上提高身体素质;这与一般的体育锻炼使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加快身体某些部分的新陈代谢,使形体按特定的要求完美发展等,有着很大区别。

气功与中医有什么关系?

气功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气功锻炼的方法、理论和治疗效果等内容,都有记载。在《素问》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几篇直接或间接地谈到有关气功方面的内容。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气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方法。

从中医发展史上看,我国历代医家对气功都很重视。不仅在著作中有对气功的论述,而且许多名医本人也是气功实践家。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一书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里所说的“导引吐呐”就是气功的一种方法。著名的“五禽戏”,相传就是汉代名医华佗所创,流传到今天仍被气功爱好者所喜爱。其后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宋代《圣济总录》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气功方面的论述。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在练某种静功的过程中能够觉察出人体的经络变化。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都有气功的实践和论述。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专论气功的章节,并指出学医者应参以静坐。从以上提及的名医和论著与气功的关系,即可知气功养生学历史之悠久,又可见气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理论上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创编功法和气功锻炼中也应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学说作指导;对气功锻炼产生的效应及气功作用机制等认识,到目前为止,也主要以中医理论来阐述。当然,由于自古以来,气功实践不只为医家独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实践中,分别对气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也构成了气功理论的一部分。

气功实践的结果也为中医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张景岳等分别对奇经八脉和丹田命门理论的系统阐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气功实践的基础上的。气功强调对意念的运用,是对中医调神理论和情志学说的补充和发展。掌握了气功心身同练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而气功作用机制的探讨,亦有益于对中医“气化论”、“精气神”理论和脏腑心理相关性等的深入认识。发掘整理气功与药物配合应用,气功针灸、气功按摩等传统治疗方法也可提高临床疗效、开拓新的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