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可以治疗-昆仑中药治疗癫痫
足太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足太阳 5 经穴别名·足太阳 5.1 昆仑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昆仑穴的定位 5.7 昆仑穴的取法 5.8 昆仑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昆仑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昆仑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昆仑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昆仑穴研究进展 5.14.1 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5.14.2 对血压的影响 5.14.3 对痛阈的影响 5.14.4 治疗坐骨神经痛 5.14.5 治疗落枕 5.14.6 治疗足跟痛 5.14.7 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 5.14.8 治疗眉棱骨痛 5.14.9 提高显影率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足太阳 1 拼音
zú tài yáng
2 英文参考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 [中国针灸学词典]
Kūnlún BL60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足太阳:1.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2.经穴别名。[1]
4 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足太阳足太阳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1]。
足太阳膀胱经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水。本经自内眼角睛明开始,向上经前额至头顶与督脉交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回出来在项部的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到腰中,进入脊旁筋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经臀横纹中点的承扶,到腘窝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2]。
足太阳膀胱经[2]
5 经穴别名·足太阳足太阳为经穴别名,即昆仑[1]。《灸法图残卷》:“足太阳,在踝外后宛宛中是。”
穴位 昆仑 汉语拼音 Kunglun 罗马拼音 Kunlun 美国英译名 K'un Lun Mountains 各国
代
号 中国 BL60 日本 60 法
国 莫兰特氏 V60 富耶氏 V60 德国 B60 英国 B60 美国 BI60
昆仑为经穴名(Kūnlún BL60)[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4]。属足太阳膀胱经[3]。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3][5]。昆仑为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昆仑[3]。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足跟肿痛,外踝疼痛,癫痫,小儿癫痫,下肢麻痹或瘫痪,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眩晕,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等。
5.1 昆仑穴的别名上昆仑、内昆仑(《太平圣惠方》),下昆仑(《针灸资生经》),足太阳(《灸法残卷图》)。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
5.3 穴名解昆仑为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昆仑[3]。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子午流注说难》中说本穴:“乃是太阳所行之经穴,膀胱为水府,穴居足踝后,比井荥俞原各穴较高,昆仑乃水之高原。”足外踝突,较其他踝突为高。以昆仑山为最高山峰,取之以喻本穴。且兼该穴主治头部疾患,即上病下取之意。养生家称百会穴亦为昆仑,又有高大之意,故以“昆仑”名之。[6]
5.4 特异性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5.5 所属部位足部[7]
5.6 昆仑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昆仑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5]。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3]。
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4]。
[3]
昆仑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昆仑穴的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跟腱与外踝之间凹陷处取穴。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3]。
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处取穴[8]。
5.8 昆仑穴穴位解剖昆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短肌。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分布著腓肠神经。该穴深层结构的血液营养来自腓动脉。该动脉是胫后动脉在腘肌下方2~3厘米发出的,经胫骨后面与(踇)长屈肌之间下降至外踝,终于跟外侧皮。在外踝上方4~6厘米处,发出穿支,穿经肌肉和小腿肌间膜至小腿前面,与胫前动脉的分支吻合。该吻合对于小腿侧支循环的形成和血液供应有实际应用意义。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跟腱前方的疏松结缔组织中[3]。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腱与跟腱之间[9]。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深层有外踝后动脉(发自腓动脉)分支分布[9]。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4]。
5.9 昆仑穴的功效与作用昆仑穴厥阴安神清热,舒筋活络的功效。
昆仑穴有疏风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3]。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过头、项、背部,根据“上病下取”之理,昆仑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10]。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过腰部及下肢,止于足小趾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昆仑穴可治疗经脉病[10]。
昆仑穴为膀胱经之经穴,属足太阳经,位于外踝后,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属足少阴经,位于内踝后,二穴阴阳相合,表里相通,相互配合治疗难产[10]。
昆仑穴配五行属火,应于心,膀胱经经别入于心,心藏神,故可治疗神志病[10]。
昆仑穴与内踝后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相对应,故相互配合以治疗妇科病和踝关节病为主[10]。
昆仑穴有疏风活络作用。以其位于上也,又以其为治头病之总纲也。窃唯百会之称昆仑,喻山之巅。本穴之称昆仑,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气贯于巅顶,顺势下行犹昆仑之披沥百川也。故能治头痛、喘满及胎衣不下诸症也。揣本穴名义及所治各病,则对本经经气下贯有瀑然之势矣。[6]
5.10 昆仑穴主治病证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足跟肿痛,外踝疼痛,癫痫,小儿癫痫,下肢麻痹或瘫痪,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眩晕,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等。
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3]。
昆仑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9]。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项强,腰痛,足跟肿痛,外踝疼痛;难产;癫痫[8]。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4]。
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坐骨神经痛、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眩晕;
2.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3. 其它:甲状腺肿大,脚气,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0.5~0.8寸[8][9][3],也可深刺透太溪[8],局部有酸胀感[8],可向足趾放散[8]。
直刺0.5~1寸[4]。
注意:孕妇禁针[3]。《针灸大成》曰:“妊妇刺之落胎。”
1.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2.深刺透太溪穴,针感可向足趾放散;
3.向上斜刺2~3寸,局部酸胀,针感扩散至足跟或足趾,治疗甲状腺肿大。
5.11.2 灸法可灸[3][8][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2 昆仑穴的配伍昆仑配风池、后溪,有清头目安神志的作用,主治头痛,惊痫。
昆仑配风市、阳陵泉,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昆仑配大椎、百会、后溪、风池,治头痛[8]。
昆仑配申脉、丘墟、解溪、悬钟,治外踝扭伤[8]。
昆仑配合谷、三阴交、至阴、足三里,治难产[8]。
5.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痉、脊强、头眩痛、脚如结、腨如裂,昆仑主之。疟、多汗、腰痛不可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大风、头多汗、腰尻腹痛、腨跟肿、上齿痛、脊背尻重不欲起、闻食臭、恶闻人音、泄风从头至足,昆仑主之。女子字难,若胞衣不出,昆仑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背拘急,咳喘暴满,阴肿痛,小儿发痫瘛疭。
《针灸大成》: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妊娠刺之落胎。
5.14 昆仑穴研究进展 5.14.1 对消化功能的影响针刺昆仑可使不蠕动及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并产生便意[8]。
5.14.2 对血压的影响针用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8]。
组织学观察发现,昆仑穴针感感受器主要是环层小体[6]。
5.14.3 对痛阈的影响用激光照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昆仑”10 min,约10次后肿胀的关节改善,疼痛级别减少,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激光照射对皮肤温度、基础痛阈均无明显影响,激光照射后嘶叫阈有明显提高,说明“昆仑”的即时镇痛效果显著。[8]
5.14.4 治疗坐骨神经痛用腧穴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97例,用6542注射液10 mL,注入昆仑,将针头刺入0.5~0.8寸深,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44例,占45.4%;显效32例,占33%;好转16例,占16.5%;无效5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8]
5.14.5 治疗落枕针刺昆仑治疗落枕55例,昆仑穴刺入0.3~0.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嘱患者做颈椎旋转活动,每日1次。结果:痊愈50例,占90.9%;好转4例,占7.3%;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为98.2%。[8]
5.14.6 治疗足跟痛用昆仑透太溪治疗足跟痛46例,针刺时使针感传至足跟,同时配用外敷中药法。结果:痊愈18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1例。[8]
5.14.7 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在昆仑埋针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27例,昆仑快速进针捻转10~20 min,用胶布固定,并令患者抱膝,医者轻轻地拍打腰部,最后让患者下床活动腰部,留针l~2h。结果:1次治愈18例,占67%;2次治愈7例,占26%;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为93%。[8]
5.14.8 治疗眉棱骨痛治疗眉棱骨痛16例,以病侧昆仑为主,如当时不见效的则改为健侧昆仑,用1寸毫针针刺,以达针感。病程长者用平补平泻手法,病程短者用泻法。结果:痊愈15例,占98.4%;无效1例,占1.6%。[8]
5.14.9 提高显影率委中的作用与好处有哪些?可治膝痛腹痛
图解委中穴位的位置
委中穴的位置: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膝盖后面的直线中间叫做委中穴)
取穴方法:在我们弯曲腿部时,膝关节的背面也就是凹陷处,最里端的正中点。委中穴对我们的腰酸背痛治疗效果非常好。
穴位解剖: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
穴名解说
委中穴,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之合穴。别名:腘中,郄中,血郄。
委中穴,又名郄中,是针灸四大要穴之一,又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足太阳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是刺血较为理想的穴位,故《针灸大成》称为血郄。
委中穴,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后归于此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委阳穴。
按摩委中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运动系统疾病:腰背痛、治疗下肢痿痹、风湿性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小腿抽筋、脖子酸痛、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腰及下肢病证。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癫痫等;
3、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腹痛、急性吐泻、急性胃肠炎、肠炎、腹痛等;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治疗小便不利、遗尿、尿潴留等;
5、皮肤科系统疾病:治疗丹毒、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等;
6、其它:提高、丰胸美乳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伤等。
委中穴位配伍:主治腰痛: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主治便血:配长强、次髎、上巨虚、承山主治便血。
衄血剧不止:委中、隐白。腰脊强痛:人中、委中。腰背痛:委中、昆仑。遗溺:关门、神门、委中。股膝内痛:委中、足三里、三阴交。中暑:人中、十宣、委中。急性腰扭伤:龈交、压痛点、委中。
委中穴的养性作用:膝盖后方的穴道主导官的神经延伸到这里,用手指轻轻抚压穴位,能提高女性的性亢奋度,同时对缓和紧张情绪引起的下降特别有效。
解溪穴的作用
解溪穴能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腓神经麻痹;
解溪穴
2.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 3.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4.其它:高血压 古代记述:头痛,眩晕,眼疾,头面浮肿,腹胀,便秘,足膝痛或痿痹,癫疾,霍乱,转筋,热病汗不出,善噫,胃热谵语,疟,惊悸,股膝重,筋痹,面目赤,口痛啮舌,足胫虚肿,气逆。 近人报道:肾炎,臌胀,肠炎,足下垂,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 现代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昆仑、太溪治疗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疗腹张。编辑本段刺灸法
1.直刺0.3~0.5寸;
2.平刺1.0~1.5寸;
3.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整个踝关节。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解溪穴名解
出处:《灵枢·本输》:“行于解溪。”
别名:草鞋带穴,鞋带穴。
1、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中渚穴,善于治外经病,如手臂痛、喉咙痛、偏头痛、耳聋、耳鸣等
这边把讲 关冲穴 的那篇文章的链接放在这,看完 中渚穴 后可以点击进去看下做过对比。回看心包经的主要穴位,开启三焦经的第一穴,关冲穴,治头面疾患
三焦经有个记穴位的歌诀。 “关冲液门与中渚,阳池外关并支沟”。 我们讲也是基本照这个顺序来。
中渚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之输穴,主治的是外经病,也就是肌肉骨骼病变这一层面,所以常用于治疗 手部、手臂、颈椎的疼痛 。
具体位于 手的背面,无名指掌指关节的后方,小指和无名指掌骨间凹陷处。
可以用 针 直接刺激穴位,也可以用 艾灸 或者 掐揉 。
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疼痛,小指屈伸不利等情况。
① 中渚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中的输穴,三焦经头面部的走向是从耳朵后面进入入耳朵里面,再从耳朵前面穿出来,一直到眉毛的外侧。眼睛、耳朵都不是内脏,属于外经的范畴,加上治外经病的特点,所以中渚治眼睛、耳朵疾患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治疗的时候可以配上耳朵、眼睛局部的穴位,比如听宫、听会、耳门、攒竹等 。
中渚配上 翳风、听会、侠溪 ,名“ 中渚聪耳方 ”,以治 耳鸣、耳聋 。
方中中渚诸穴,均属手足少阳经之腧穴,以其疏通少阳气机、解三焦郁火之功而俞疾。
如果 肝胆火盛 可以加上加肝胆经之 太冲、丘墟 以导泄其热。
如果 肾虚 可以加上 肾俞、太溪 ,益肾元以聪耳。
②少阳经是行走在人的侧面的,特别是在头部侧面反复循行,加上输穴善于治疗外经病,所以中渚 常用于治疗偏头痛 ,一般可以配上头部局部的穴位配合治疗,比如 率谷、太阳、风池 等。
③输主体重节痛。手背痛、屈伸不利,可以选择 中渚 来治疗。
这边讲到的穴位,有写过文章的我把链接放出来,可以点蓝字进去看各个穴位具体的位置、功效等。
听宫: 听宫穴,在耳朵的屏风前,耳聋,耳鸣,面瘫,牙痛和癫痫
肾俞: 肾俞穴,补肾要穴,可以治阳痿吗?可以治吗?可以调经吗?
太溪: 太溪穴,调理肾之阴阳,可以补,也可以泻,作用广泛,常配昆仑
攒竹: 攒竹穴,两个主要的作用,一个治眼睛,一个治眉头
安邪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仆参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安邪穴的定位 10 安邪穴的取法 11 安邪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安邪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安邪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安邪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安邪 1 拼音
ān xié
2 英文参考Pǔcān BL61 [中国针灸学词典]
púc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
B6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
BL6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
3 概述
安邪为经穴别名[1][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安耶[1]。即仆参[1][2]。
穴位 仆参 汉语拼音 Pucan 罗马拼音 Pushen 美国英译名 Supporting Personal 各国
代
号 中国 BL61 日本 61 法
国 莫兰特氏 V61 富耶氏 德国 B61 英国 B61 美国 BI61
仆参为经穴名[3](púcān[4]BL61?)[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安邪[5]。属足太阳膀胱经[3]。仆参是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的交会穴[3]。仆即仆人,参即参拜,此穴在足跟外侧,是当仆人参拜时最容易显露之处,故名仆参[3]。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下肢痿痹,下肢痿弱,霍乱转筋,膝肿,现代又多用仆参穴治疗脑脊髓膜炎,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尿道炎,鼻出血等。
4 仆参的别名安邪(《针灸甲乙经》),安耶(《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转筋,仆参主之。
6 穴名解仆即仆人,参即参拜,此穴在足跟外侧,是当仆人参拜时最容易显露之处,故名仆参[3]。
仆,给事也,又卑称也,又副也,又御者曰仆。凡御者自处于偏旁之位,古时以君为主,为其臣者,虽太仆、仆射之官,亦仅一名从事耳。又古仕于公者为臣,仕于家者曰仆。本穴在足后偏旁,犹仆役参乘;又因该穴主治腰痛不举,足跟痛痿,以及癫疾、转筋等诸疾发作之时,多身体弯曲,如仆人参见主人,必须使小腿屈曲有如参拜,方可便于取穴。[6]
7 特异性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脉的交会穴[7]
8 所属部位足部[8]
9 安邪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仆参穴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4]。
仆参穴位于足跟的外侧面,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下,当跟骨凹陷中之赤白肉际处[5]。
仆参穴位于跟区,昆仑( BL60)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正坐取穴[3]。
仆参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仆参穴在足部的位置
仆参穴在足部的位置
仆参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仆参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10 安邪穴的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取穴。
仆参穴位于跟区,昆仑( BL60)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正坐取穴[3]。
垂足着地或俯卧位,于昆仑穴直下,当跟部之赤白肉际凹陷处取穴[9]。
11 安邪穴穴位解剖仆参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跟腓韧带。有腓动、静脉跟骨外侧支。分布著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外踝后区的皮肤活动性大,角化层较小腿为厚,神经由腓肠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小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网的外侧,经跟腓韧带的浅面上升。踝后区的深筋膜在踝与跟骨之间形成韧带。在外侧形成外侧韧带,该韧带起自外踝,以三束分别止于距骨前外侧成,距骨后方和跟骨外侧面,三束集中总称外侧韧带。此韧带较内侧薄弱,故损伤机会亦多。跟腱两侧的脂肪增多。跟结节周围的动脉称跟网,其形成包括外、内踝网的分支,即胫后动脉的跟内侧支和腓动脉的跟外侧支。穴位结构则由该网的外侧部血液供应。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跟骨[3]。
皮肤→皮下组织[10]。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腓动脉的跟外侧支分布[10]。
布有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和腓动、静脉跟骨外侧支[5]。
12 安邪穴的功效与作用仆参穴具有舒筋活络,强壮腰膝的功效。
仆参穴有舒筋脉、宁神志的作用[3]。
仆参穴系阳跷脉之本,功同昆仑[6]。本穴治足病为主,主治腰痛不举,足跟痛痿,以及癫疾,转筋[6]。
13 安邪穴主治病证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下肢痿痹,下肢痿弱,霍乱转筋,膝肿,现代又多用仆参穴治疗脑脊髓膜炎,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尿道炎,鼻出血等。
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等[3]。
仆参穴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以及踝关节炎等[5]。
仆参穴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9]。
仆参穴主治下肢痿弱、足跟痛、霍乱转筋、癫痫、脚气、膝肿[10]。
现代又多用仆参穴治疗脑脊髓膜炎、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1. 运动系统疾病:足跟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 其它:尿道炎,癫痫,鼻出血。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0.3~0.5寸[9][10][5],局部有酸胀感[9]。
一般直刺或斜向下刺0.3~0.5寸[3]。
14.2 灸法可灸[3][9][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安邪穴的配伍仆参配阳陵泉、承山,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仆参配人中、十宣,有苏厥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痫,晕厥。
仆参配太溪、昆仑、委中,治足跟疼痛[9]。
仆参配水沟、百会、照海,治癫痫[9]。
仆参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下肢屈伸不利[9]。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腰痛不可举、足跟中踝后痛、脚痿,仆参主之。暴霍乱,仆参主之。小儿马痫,仆参及金门主之。
《循经考穴编》:癫疾痰壅,头重如石。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脚痿转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