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的位置及应用

董氏针灸治疗癫痫-董氏针灸案例分享

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内经有关五输穴应用最广泛则是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里指出了五输主治五变的应用刚要,其应用大致可归类分析如下: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阴经井木、荧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这样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吗?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说:“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金,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类此。”这是将庚金与乙木就五行与天干融合说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五输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还包括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治疗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治疗全身脏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医生也就仅针手脚(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达到起病愈合的目的。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广?从解剖学分析,除了与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脏腑有节段神经的牵连关系外,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不是与人体该部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而是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它们的功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将之应用于针灸也就是针肘膝以下的穴道,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

还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个手指的功能复杂;在脚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个脚趾的功能复杂。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有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脏腑病症”和很好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疗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疗效亦好,特别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妇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经穴所能及,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认识及应用。

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一少带多的优点。五输穴为五脏在经络的全息点。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主要系指五输穴而言。如果说方剂有经方时方之分,针灸亦可分经方时方,灵活应用五输穴就如同方剂学活用经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关五输穴的应用,首先仍系以《内经》为主,其次则为《难经》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气相求用法(又称交应疗法);五门十变疗法;升降应用疗法;时间疗法等等。以下择要介绍:

(一)“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或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有一定治疗作用,根据灵枢本藏篇所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无知者为病在脏,又《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此外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窍阴也能治失眠。从这些例子看来,可见病在脏者取之井,是经验的结晶。《乾坤生意》也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回生妙诀”,点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二)“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例如:临床上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此外《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还有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等也在临床常用

(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中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停停),有时严重。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盖输穴非属土(阴经)即属木(阳经),木主风,土主湿,例如:风湿痛平时天气好则平安无事,下雨天潮即疼痛发作。还有疟疾癫痫也是有间歇性的发作,这些都是输穴主治的范围。个人临床常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陷谷治前头痛,临泣治偏头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输穴。此外用各经输穴治风湿病痛也极有效,这都是从“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出发所致。

(四)“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针灸大成记载刺脾经经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强痛亦皆能导致声音改变,此外心经经穴通里善治暴瘖(见金鉴)亦是本于“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的原则下使用的。综合观察各经经穴,如:阳溪治牙痛(见席弘赋);解溪治风湿面肿(见金鉴赋)及颏部、下颌、前颈病变;阳谷(小肠经经穴)治颌肿口禁(见百症赋);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金鉴);复溜(肾经经穴)能定喘;间使(心包经经穴)可治失音(百症赋)皆与咳喘或口部发音有关,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临床价值(五)“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有健脾强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则能促进消化、呼吸新陈代谢的强壮保健作用。尺泽、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饮食不节,急性肠胃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泽、尺泽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据报道针刺 健康 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 健康 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针对上述原则,五脏有病可取荥穴、输穴。

如:心经有火,出现舌赤、口燥、心烦等症时,可取心包经的荥穴劳宫、输穴大陵治之。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去阳经之荥输有别。

病在脏(阴之阴)取荥输之原因大致如下:脏病以心病为急,又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阴经荥穴属火,与心相应,针之有护心气之作用。阴经之输穴属土,针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阴经之输穴与原穴同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患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针输穴有调脏腑原气之作用。病在皮肤(阳之阳)取阳经合穴,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常用大肠经曲池穴治疗。其它天井、足三里、委中(刺血为主),阳陵(治带状疱疹)均能治相应的各经皮肤病变。盖合穴属土,刺合穴一则通于脾,清热利湿,一则补土生金,增强皮肤之抗病力。

还有《灵枢经?本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输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说:“……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这些都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部分再相加说明。

二、 难经一般用法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这就是五输穴配合五行属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为什么说:井可治心下满,荥穴可治身热,输穴可治体重节痛,经穴可治咳喘寒热,合可治逆气泻泄?因为井在脏属木为肝,肝分泌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以助消化,若肝失调达而郁结,则中脘必现痞满,故心下满,可当取井穴;荥穴在脏属火属心,心主血脉,脉是营养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碍营养进行,使体内发生变化,即现身热,当刺荥穴,荥穴能清热泻火,治疗各种热(急性热),也能育阴清热,治慢性热病;输在脏属脾属土,脾助消化,相当于西医的淋巴,若其吸收运化迟滞,就发生体重节痛,当取输穴,输穴能补土益气化湿,除疼痛外,肿满倦怠,泄泻都有较好疗效;经穴在脏属肺属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调温作用,若客邪皮毛,调温失调,就发生寒热,客邪传肺,肺失肃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济,就发生咳嗽,两者病证,均用经穴;合穴在脏属肾属水,肾为滤水器官,膀胱乃排水总枢,若邪热客于膀胱,膀胱失职,水分就从大便排出,发生逆气而泄之病,又肾主受纳,与肺之肃降共同完成气之呼吸。肾虚则气逆不降,而为喘、胀、闷、宜针合穴。

对此,虞庶注解说:“井法木以应肝,脾位在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满,今治之于井,不令木乘土也。

荥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外主皮毛,今心火灼于肺金,故身热,谓邪在心也,故治之于荥,不令火乘金,则身热必愈也。输者法土应脾,今邪在土,土必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病则节痛,土自病则体重,宜治于输穴。经法金应肺,今邪在经,则肺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金主肺,肺主寒热也”)。合法水应肾,肾气不足,伤于冲脉,则气逆而里急,肾主开窍于二阴,肾气不禁,故泄注。……以上井荥输经合,法五行,应五脏,邪凑其中,故主病如是。善诊者审而形之,……各依其时而调治之。

以上是难经六十七难所述之五输主病,其连用经常可及,例如:

“井主心下满”,脾井隐白配胃俞、天枢治腹胀效果很好(针灸经穴学)配厉兑(胃井)能治梦魇不宁,中医学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满症状,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荥主身热”,荥穴属火能治热,所以各经与热有关之病皆可取该经荥穴治疗,鱼际为肺经荥穴,对于伤风袭肺之发热有退热作用,能用治于肺炎。液门为三焦经荥穴,能治三焦之热,尤以上中焦壅热所导致之五官咽喉疾患(金鉴、百证赋)效果较佳,配合鱼际治疗喉痛,更是特效(百症赋);二间为大肠经荥穴,善治大肠经热症,(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等古诀均认为可治牙痛,临床应用确有卓效;胃经荥穴内庭亦为治牙痛要穴(尤其是火牙痛),对于胃肠热病,疗效亦佳;其它大都能治温热病(金鉴)。然谷能泻肾治热(通玄指要赋、金鉴),劳宫能清心火,治口疮(金鉴)清胸膈之热(针灸精粹)……等,都说明了荥主身热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输主体重节痛”,临床运用尤为广泛,结合内经所言:“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运用,对于除因外邪引起之各种疼痛外均有极佳之疗效(外邪引起之疼痛,痛无休止,但外邪解则痛自愈),例如伤风感冒的四肢重痛,可取肺经输穴太渊;消化不良的四肢重痛可取脾输之太白;腕肩腰背痛取后溪,上肢内侧痛取大陵、太溪;下肢痹痛取太冲、太溪;临泣治偏头痛;陷谷治太阳穴(胃经所过);束骨治后头痛,也都是应用输穴治痛的有效例子。

“经主咳喘寒热”则与内经所言:“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认为金为发音之气,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肺属金,与发音有关,与喘咳及寒热(即发热恶寒)亦有关。而事实上,喘咳与发音也有关,是一种会发出或改变声音的病,因此经穴能治疗。又由于“寒热”与表症有关,所以兼有表症或由表邪引发之病变也可采用经穴治疗。如经渠(肺经经穴)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有特效,对于大感冒喘咳亦有卓效;解溪(胃经经穴)能治土虚不能制水之分水(肾脏炎)证疗效甚佳(金鉴);阳辅(胆经经穴)治疗伤风感冒引起之偏头痛;昆仑(膀胱经经穴)治感冒引起之后头痛,效果很好。

“合穴主逆气而泄”应用尤多,效果尤佳。“逆气”之病每经皆可见及,肝气逆则肝阳上亢;肺气逆则气喘咳嗽;胃气上逆则便秘呕吐;脾气上逆则嗳哕腹胀;肾气逆则小便不通……等,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灵光赋);足三里(胃经合穴)治疗腹胀、呕吐(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定喘(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阴陵泉(脾经合穴)治心胸肋之满(席弘赋、金鉴)。曲池(大肠经合穴,肝与大肠相通,乙庚合化金能制木)和阳陵泉(胆经合穴)治疗肝阳上亢之血压高,都颇有佳效;治疗泄泻则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也都有卓效,可见“合主逆气而泄”确有其道理存在

难经七十四难也曾经提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的理论,因为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用法部分再加说明。有关难经六十八难对五输穴的应用,针灸聚英曾有一段歌诀,特别附录在后面,并加以表解,以助记忆。

风池穴一个又爱又恨的穴位

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而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表里,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此穴的治疗特点是既治外风又治内风引起的各种病证。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

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风池就是护城河

中国文字的含义是很深刻的,绝对不能随便用一个代号来代替。现在我们就先来看“风池”这个穴位。我们把“风池”叫“合谷”行不行呀?如果是代号就可以。但,实际上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今天就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先看风池的池,“池”是什么?是蓄水的地方。这是一个共通 的涵义 。但,池在古代还有一个专指,就是护城河。

护城河在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不过,只要我们看一看电视上的 历史 剧,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在古代,城市的周围都有一条环绕的河,要想进城,必须先过河,所以它有护卫城市的作用。敌人要想攻城,我就把吊桥拉起,这样他就难以奈何,所以护城河对于城市来说,就是一道保护的屏障。护城河又叫池,所以,城池城池总是联起来称呼。

风池穴的主治疾病有哪些:

风池穴缓解头晕头痛

风池穴是一个祛风散寒、疏解头部经络、治疗头晕头痛的要穴,它在耳后稍下的位置(即颈后凹陷处)。

其能治疗揉眼、眨眼等由颈椎病引起的眼睛供血不足、减缓偏头痛、治疗鼻塞晕眩等症状。

减缓偏头痛

突发偏头痛时,可以用自己的两个中指重力按压双侧风池穴,一边按一边揉,连续按压3分钟,再配合按压患侧的太阳穴3分钟、合谷穴1分钟,偏头痛的症状即可缓解。

治疗眩晕

颈动脉供血不足常会导致头晕头涨、恶心欲吐、耳如蝉鸣、不敢睁眼等,头部侧转活动时症状更为严重。这种情况也可以用指压自己治疗。指压双侧风池穴3分钟,然后再按压头顶部的百会穴3分钟,即可减轻头晕症状。

耳鸣

风池穴在耳鸣的治疗过程中配合董氏奇穴的三重穴和驷马穴效果非常好,但是治疗时间会长一些一定要有耐心才可以。

风池穴在针灸过程中进针的方向和深浅是很有讲究的

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

风池穴在治疗针灸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不可大意,一定要安全放在第一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