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宁心安神类 申脉—照海

治痫知名中医-治疗癫痫的国医大师

单穴功用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系阳跷脉所生之处,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穴在外踝下凹陷处,经脉之气于申时注入膀胱经,故名申脉。本穴具有疏风解表、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癫狂、痫症、疟疾、腰腿酸痛、外踝红肿疼痛。

照海,又名阴跷、漏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腧穴,通于阴跷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穴居然谷之下,然谷为肾经荥火穴,寓水中龙火之象,有普天光照之功,故名为照。照海为肾经脉气归聚,犹如水归大海,故名为海。二穴上下呼应,有化气飞升之能,合其意故名照海。本穴具有通经活络、滋阴降火、清热利咽、养心安神之功。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大便秘结、咽喉干痛、四肢懈怠、善悲不乐、癫痫夜发、下肢不遂、失眠。

伍用功能

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位于外踝下缘凹陷中,疏风解表,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照海滋肾盖阴,清热泻火,通经活络,清神志、安心神,利咽喉、止疼痛。

申脉为阳之位,照海为阴之宅。申脉鼓舞阳气、以升为主;照海功擅护阴、以降为要。申脉为膀胱经腧穴;照海为肾经腧穴。申脉为阳跷脉之起始点;照海为阴跷脉之起始点。肾为脏、膀胱为腑,肾为里、属阴,膀胱为表、属阳。

二穴伍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为用,滋阴降火,润肠通便,燮理阴阳,利咽明目,开窍利机,镇静安神,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阴阳,和气血,疗失眠之功益彰。

主治

1.失眠、多梦,证属阴阳失调者。

2.踝边疼痛、扭挫伤、痹证所致者均可选用。

3.脚气。

4.足内、外翻症。

5.不寐(失眠)。

6.欠症(呵欠)。

操作法

申脉: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在外踝直下0.5寸,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直刺0.2 0.3寸。

照海:正坐,两足跖心对合,当内踝下缘之凹陷处,上与踝尖相直。或于内踝尖垂线与内踝下缘水平线之交点略向下方之凹陷处取穴。直刺0.3 0.5寸。

经验

申脉—照海伍用,出自《灵光赋》:“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失眠古曰“不寐”“不得眠”。睡眠的机制,《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入睡);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睡醒)。”《灵枢·寒热病》说:“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眼角),阳气盛则瞋目(清醒),阴气盛则瞑目(入睡)。”不寐的病机,《灵枢·大惑论》:“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临证之际,仍拟随证加减,阳亢阴虚失眠者,泻申脉、补照海;心肾不交者,加心俞、肾俞,或加神门、三阴交;胃不和卧不安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吕老体会,证属此类失眠,申脉针刺用泻法,照海针刺用补法。

另外,若遇久罹神经衰弱,长期失眠患者,可用指针疗法,具体操作:临睡前半小时,医者将拇、示指分开,指腹按在申脉、照海处,轻轻点、按、揉、摩5 10分钟,对阴阳失调之失眠亦有良效。

欠症,出自《灵枢·口问》,又称呵欠、欠伸、呼欠。自觉困乏,张口运气之貌,或伸腰呼气之状。经常呵欠,又称数欠,为气虚阳衰,肾气不充的表现。《灵枢·九针》:“肾主欠”。《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夫中寒家喜欠。”意即被寒邪侵犯的人经常打呵欠。又称“欠欤”。证属气虚阳衰,肾气不充者,申脉、照海针刺用补法;阳虚中寒者,申脉针刺用补法,照海针刺用先泻后补法。

失眠案例三

赵某,男,54岁,干部。1997年10月7日初诊。

主诉:失眠1个月余。

病史:患者1个月前始有入睡困难,伴有早醒现象,白天身软乏力,头昏、胀痛,近半个月来病症加重,故来就医。

检查:营养欠佳,精神不振,面色晦黯,舌质淡、苔薄白,根部稍腻,脉弦缓、重取无力。

诊断:失眠(跷脉失调型)。

治疗:调理跷脉,平衡阴阳。处方:申脉、照海(双)。

操作:选30号1.5寸不锈钢针,针尖沿跟骨下缘刺入1.2寸,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补照海、泻申脉,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守上方治疗1次,当晚即可入睡,连针5次,睡眠恢复正常。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妇人杂病类 大敦—隐白

单穴功用

大敦,又名大顺、水泉。在拇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木穴。本穴具有通经活络、醒神开窍、回阳救逆、疏理下焦、调经止血之功。用于治疗阴挺、疝气、崩漏、遗尿、尸厥、癫痫、卒心痛、大便不通。

隐白,又名阴白、鬼垒、鬼眼。在拇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木穴,水为木之母,本穴又为子穴。隐白之"隐",有潜藏孕育之义,"白"为金色,指上接手太阴肺经而言,即金隐于上,有脾母孕育肺子之意,生金荣肺,酸甘化阴之功,故名隐白。本穴具有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举下陷、收敛止血之功。用于治疗尸厥、惊风、失眠、梦魇、腹胀、气喘、热病鼻衄、胸中烦热、呕吐、暴泄、不欲饮食、尿血、便血、崩漏。

伍用功能

大敦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木穴,有通经活络、醒神开窍、回阳救逆、疏理下焦、调经止血之功;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木穴,有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阳举陷、收敛止血之效。

大敦以泻肝木为主;隐白以安脾胃为要。二穴参合,一肝一脾,木井协力,疏泄升清,收敛止血之功益彰。

主治

1.妇人崩漏诸症。

2.功能性子宫出血。

操作法

大敦:伸足,从拇趾爪甲外侧缘与基底部各做一线,于交点处取穴。直刺0.1 0.2寸;艾炷灸5 10壮。

隐白:正坐垂足或仰卧,于足大趾爪甲内侧缘线与基底部线之交点处取穴。直刺0.1 0.2寸;艾炷灸5 10壮。

经验

大敦—隐白伍用,善治妇人血崩不止等症。盖肝藏血,脾统血,大敦为肝经井穴,有泻肝木之功;隐白为脾经井穴,有安脾胃之效。二穴伍用,一肝一脾,协力为用,升清举陷,收敛止血之力增强。证属虚证者,以灸法为主,多以麦粒灸3 5壮即可;证属虚中夹实者,多以针刺为主,手法宜先泻后补之法治之。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和表里调气血疏肝胆类 大椎—间使

单穴功用

大椎,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之经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亦称诸阳之会穴。因其椎骨棘突最大,故名大椎。它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故可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肃肺调气,清心定志,镇静安神。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寒热、肺胀胁痛、项背强痛、拘急、疟疾、癫痫、五劳七伤、骨蒸劳热、高血压等。

间使,又名鬼路。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经金穴。间,夹隙中也,又间隔也;使,使令,又治事也。心包是心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道路,具有保护心脏,供给营养,代心行令,代心受邪的作用。故心包称为臣使之官。张隐庵:"心主血,心包主脉,君相之相合……间使者,君相兼行之使道也。"故名间使。本穴具有宁心安神、通经活络、理气宽胸、利膈化痰、疏解厥阴及少阳邪气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心悸、胃痛、呕吐、中风、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小儿惊风、腋肿、肘挛、臂痛、风疹块。

伍用功能

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大椎位居督脉高位,尚有宣通一身之阳气,以宣阳和阴、解表退热、祛风散寒、驱邪截疟、镇静安神;

间使疏解厥阴、少阳之邪,以宽胸利膈、下气化痰、宁心安神。

二穴同用,并走于上,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和表里、散阴邪、除寒热、疗疟疾之功益彰。

主治

1.少阳病,邪居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2.疟疾。

操作法

大椎:俯伏或正坐低头,于项后隆起最高处为第7颈椎,在其下凹陷处定取。从后略向上斜刺0.8 1.2寸。

间使:伸臂仰掌,手掌后第1横纹正中(大陵)直上3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大椎—间使伍用,善治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诸症。若寒多热少,针灸并用,亦可重灸,艾条灸10 30分钟;若热多寒少,只针不灸,或大椎穴三棱针点刺拔罐。欲治疟疾,常与后溪伍用,并于发作前1 2小时施术,针刺用泻法,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每10 15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亦可拔罐。

1959年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肖友山老师传授云:病家头如戴帽者,取大椎一穴,浅刺入皮,行雀啄针法,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几十年来验之临床,名不虚传。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明目类 丝竹空—攒竹

单穴功用

丝竹空,又名巨髎、目髎、月髎。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穴在眉梢外侧凹陷处,眉毛状如丝竹,穴又为手、足少阳脉气所发,故名丝竹空。本穴具有疏调三焦气机、清热泄火、平肝息风、明目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视物不明、牙痛、癫痫。

攒竹,又名员在、小竹、始光、眉中、光明、夜光、员柱、元柱、明光、眉本、眉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眉如竹叶,穴在眉内侧端凹陷处,为诸阳气攒聚之所,犹新竹之茂,故名攒竹。本穴具有宣泄太阳经气、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寒热头痛、眉棱骨痛、面赤颊痛、视物不明、流泪、目赤肿痛、雀目、眼睑 动、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尸厥。

伍用功能

丝竹空疏调少阳经气、散风止痛、清热泄火、泻肝明目、平肝息风;

攒竹疏调太阳经气、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止痛。

二穴伍用,太阳、少阳二经并治,疏风散邪,清热泻火,泄热明目,消肿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目赤肿痛。

2.眉棱骨疼痛。

操作法

丝竹空:正坐或侧伏,于额骨颧突外缘,眉梢外侧凹陷处取穴。从外向内沿皮刺0.3 0.5寸。

攒竹:正坐仰靠或仰卧,于眉头边缘,入眉毛约0.1寸处取穴。从内向外沿皮刺0.3 0.5寸。

经验

丝竹空—攒竹伍用,出自《胜玉歌》:"目内红痛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吕老治目赤肿痛除守上法针刺外,常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也有良效,尤其在消肿止痛方面,其效更著。眉棱骨痛,攒竹向鱼腰处透刺更佳。

全国十大名老中医

全国十大名老中医如下:

1、裘沛然

193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2、邓铁涛

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著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朱良春

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4、李玉奇

1939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5、李辅仁

1941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6、干祖望

1930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7、阮士怡

195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

8、郭诚杰

1949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

9、郑新

196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0、李今庸

1947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