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有哪些益智处方?

点穴针灸治疗癫痫-针灸治癫效果

在广州中医学院,有一个弱智儿童专科门诊,专门以针灸治疗各种智力低下的病证。治疗4个月后的资料统计表明:听力不聪的提高率为40%;语言障碍的恢复率为18%;手软脚跛的恢复率为82%;流涎水症状的消失率为77%;多动症好转率为70%;癫痫控制率为75%。

主持这个门诊的针灸学家靳瑞教授认为:正常人的脑细胞只有1/10在经常活动,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针灸可以激发未能利用的脑细胞,从而提高智力水平。以上数据证实了这一说法。

由此可见,针灸在智力的保健,智力低下、智力障碍的治疗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下面介绍部分益智的针灸处方,供选用。

(1)智力保健

用于智力正常的少年儿童,可以促进智力、体力的发育,进一步提高大脑的利用效率。

取穴:以强壮穴为主,如足三里、关元、百会,辅以涌泉、印堂、会阴。

用法:每次选主穴l~2个,辅穴1个,针刺或用艾条灸(面部穴位不宜灸)。后者较为方便,且无痛苦。

(2)小儿多动症

取穴:内关、太冲、大椎、曲池。情绪不稳定者,加照海;注意力难集中者,加百会、大陵;活动过多者,加心俞、三阴交。

用法: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用点穴法刺激穴位;如不属阳热症者,亦可采用艾条灸法。

由于多动症儿童易躁动,故每次选穴要少,一般用主穴2个,辅穴1个,上穴交替取用。进针要快,可不留针。15次为一疗程。

(3)痴呆症(肾精不足)

现代医学所说的大脑发育不良、各种脑病后遗症等,会表现为痴呆症状,智力减退或障碍。对这种痴呆症可用下述穴位及针灸法。

取穴:四神聪、涌泉、太溪。

用法:针刺、艾条灸均可,亦可针刺、艾灸交替进行。

(4)痴呆症(心肾两虚)

心肾两虚所致的痴呆症,与上述肾精不足者相比较,常伴有嬉笑怒哭变化无常等异常表情,不像上面所说的以“呆”为主。可以用以下穴位与针灸法治疗。此外,如禀赋痴呆,见有头形奇小,与身体不成比例,步履不稳,反应迟钝等症,也可按下法施治。

取穴:心俞、肾俞、神门、少海。

用法:心俞、肾俞用梅花针叩击法,至穴位及周围发红;神门、少海针刺;用平补平泻法。以上穴位每次必用。另外,可轮换加用足三里、三阴交等健壮穴。

上述方法对小儿痴呆症有较好疗效。10天为一疗程。一般需坚持几个或十几个疗程。

(5)癫痫

少儿癫痫为神志障碍性疾病,反复发作,较难治疗。时间过久,会导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等。因此,必须减少发病频率,缓解发病时的症状,逐渐根治其发作,这是保护少儿智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癫痫诸症,可分为“癫”、“狂”、“痫”三种不同的症型。“癫”,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或喃喃独语,或哭笑无常,幻想幻觉,言语错乱,不知秽洁,不思饮食。其特征是以“抑郁”为主。“狂”,症见少卧不饥,狂妄自大,无故怒骂叫号,毁物殴人,甚至越墙上屋,力大无比。其特征是以“躁动”为主。“痫”,就是俗称“羊角风”者。症见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中发出如猪、羊似的叫声,清醒后如同常人。

取穴:癫:心俞、肝俞、脾俞、神门、丰隆;狂:大椎、风府、人中、内关、丰隆;痫:鸠尾、大椎、间使、丰隆等。

用法:除狂症外,癫、痫不仅可针刺,亦可艾灸。针法:症证用泻法,癫、痫用平补平泻法。

(6)智力下降(心肾不交)

后天导致的智力下降,如学习过于勤苦、久病体虚等,症见心悸失眠,虚热烦躁,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思维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取穴:内关、通里、三阴交、大钟。

用法:针刺均用补法,或加温针灸。

(7)考试紧张综合症

凡平时成绩较好,临考或考试过程中出现心慌、烦躁、紧张、焦虑、健忘、神情恍惚等现象,以致无法考出应有水平者,可在临考前1周时,使用针灸疗法。

取穴:心俞、内关、巨阙。

用法:或针、或灸;针用补法。

心律不齐用针灸能治好吗?

完全可以,不过一定要找准穴位呀。下面我把《心律不齐的点穴疗法》告诉你,无论是针灸、拍打、刮痧或者点穴位,只要围绕这几个穴位,肯定会有很好的效果。祝你早日康复!!! 心律不齐是由于心脏病变导致心脏博动异常的病理现象.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自律性异常或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过度疲劳、严重失眠等常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心律失常特别多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常发生在麻醉、手术中或手术后。点穴位治疗心律不齐起码可以缓解心脏的负担。 一 内关 “内”手之内侧,近于侯脉之“关”位,故名内关。 位置:腕横纹中点上2寸(三横指)。 主治:心律不齐、中风、昏迷、心胸痛、消化不良、癫痫、胸胁胀痛、急性肠胃炎、肘臂痛、失眠、精神病、神经衰弱等。 二 心俞 穴靠近心脏,为心脉经气转输之处,主治心脏疾患,故名心俞。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取之。 主治:心律不齐、心绞痛、心烦、心悸、健忘、失眠、梦遗。 三 膻中 “膻”指心中宫城,属外围组织,代心受命;“中”指内外相应,胸膜之中,故名膻中。 位置:它位于玉堂之下,两乳之间,平第四肋间。 主治:心律不齐、乳少、气喘、咳嗽、胸痛、乳痈。 四 至阳 “至”指到达而言;“阳”指背而言。意指从下而上达到阳部,故名至阳。 位置:第七胸椎棘突下,正坐低头,于两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取穴。 主治:心绞痛、胃痛、咳嗽、胸腹痛、气喘、肝区痛、黄疸、胸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