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经穴简介

任脉治疗癫痫-任脉讲解

这是一个关于任脉经穴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25个(含子类)。

任脉

任脉(conception channel、conception vessel)为奇经八脉之一。代号RN。任脉起于胞中,主胞宫和妊娠,并主一身之阴经,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 *** 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在腹中线,总统诸阴,谓之曰任,任者衽也,其循腹里上行,犹衽在之于腹前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搔痒,取之所别也。”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与任脉脉气相通。任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腹中结块等。

任脉腧穴

本经腧穴

任脉腧穴总图

任脉本经共有24穴。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会阴(冲、督脉会),曲骨(足厥阴会),中极(足三阴会),关元(足三阴会),石门(丹田),气海,阴交(冲脉会),神阙,水分,下脘(足太阴会),建里,中脘(足阳明、手太阳会),上脘(足阳明、手太阳会),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阴维会),廉泉(阴维会),承浆(会足阳明)。此外,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通于任脉。

任脉二十四穴,会阴(功穴)潜伏两阴间,曲骨(耻骨)之前中极(膀胱功穴)在,关元(小肠功穴)、石门(三焦功穴)、气海边,阴交、神阙(脐中、功穴)、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腑会穴、胃功穴)前,上脘、巨阙(功穴)连鸠尾,中庭、膻中(气会穴、心包功穴)、玉堂连,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奇经任脉经筋图

特定穴 原穴

膏之原穴:鸠尾

肓之原穴:气海

络穴

鸠尾

募穴

膀胱募穴:中极

小肠募穴:关元

三焦募穴:石门

胃募穴:中脘

心募穴:巨阙

心包募穴:膻中

八会穴

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交会穴

任脉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备注

穴名

任脉

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督脉

阴维脉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冲脉

承浆

《针灸大成》

廉泉

天突

上脘

中脘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

下脘

阴交

《针灸学》

阴交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承泣

任脉腧穴主治病证

任脉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任脉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会阴

***

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昏迷

曲骨

下腹

小便不利、遗尿、阳痿、带下

中极*

下腹

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阴挺

关元*

下腹

遗尿、尿闭、泄泻、阳痿、月经不调、虚劳

石门

下腹

腹痛、水肿、泄泻、经闭

气海*

下腹

腹痛、泄泻、遗尿、崩漏、虚脱

阴交

下腹

腹痛、水肿、月经不调

下腹部:妇科、前阴病及肠病(关元、气海有强壮作用)

神阙*

脐中

腹痛、泄泻、虚脱

水分

上腹

小便不通、水肿、泄泻

下脘*

上腹

腹痛、泄泻、呕吐

建里*

上腹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水肿

中脘*

上腹

胃痛、呕吐、腹胀、泄泻、癫狂

上脘

上腹

胃痛、呕吐、癫痫

巨阙

上腹

胸痛、心悸、呕吐、癫狂痫

鸠尾

上腹

胸痛、腹胀,癫狂痫

上腹部:胃肠疾患为主,其次为神志病

中庭

胸胁胀满、心痛

膻中*

气喘、胸痛、心悸、呕吐、乳少

玉堂

咳嗽、气喘、胸痛

紫宫

咳嗽、气喘、胸痛

华盖

咳嗽、气喘、胸痛

璇玑

咳嗽、气喘、胸痛

胸部: 胸、心、肺疾患为主,其次为食管痰患

天突*

咳嗽、气喘、暴喑、咽喉肿痛、噎膈

廉泉*

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吞咽困难

颈部:舌、咽喉疾患

承浆*

口?、齿痛

唇部:口齿疾患

八脉交会穴的中医应用(2)

 (6)足临泣:

 足少阳胆经输穴,通带脉,其主治范围与胆经、带脉的循行和病候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四肢体表病、五官病、妇女病、神志病、肾膀胱病、肝胆病等。

 (7)后溪:

 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督脉。其主治范围与手太阳小肠经和督脉的循行和病候及与之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神志病、四肢体表病、五官病等。

 (8)申脉:

 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阳跷。其主治范围与此二经的循行和病候及与二经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神志病、筋肉病等。

 4、穴位组合主治范围

 临床配穴时多将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四组使用,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协同作用,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的特点。其组成及治疗范围如下:

 (1)公孙-内关

 合用有理气降逆、通肠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于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胀满、呕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统病证。

 (2)足临泣-外关

 合用有清头目、利胸胁、理气通络、疏表之功。常用于目外眦病、耳后、颊、颈、肩、侧身部病证、外感风邪所致病证,如目肿、眼疼、耳鸣、耳聋、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寒热表证等。

 (3)申脉-后溪

 合用有安神志、清头目、通经活络之功。常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病证,太阳经病证,心、肝、脑病证,如中风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抽搐、头痛、头晕、失眠、癫痫、癔病等。

 (4)照海-列缺

 合用有理肺气、益肾气、宁神志、清虚热之功。常用于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肾的病证,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语言不利、咳嗽、胸满、阴虚内热、失眠、癫痫、癔病、小便不利等症。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总结了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此处之阳跷是指通于阳跷脉的申脉穴,阳维是指通于阳维脉的外关穴,督是指通于督脉的后溪穴,带是指通于带脉的足临泣穴,此四穴偏于治疗在表的外经病,如肩背腰腿疾患。而分别通于阴跷、阴维、任脉、冲脉的照海、内关、列缺、公孙则偏于治疗在里的脏腑病。同样,阴跷是指通于阴跷脉的照海穴,阴维是指通于阴维脉的内关穴,任是指通于任脉的列缺穴,冲是指通于冲脉的公孙穴,此四穴偏于治疗在里的胃、心、胸疾患。这是对八脉交会穴治疗范围的高度概括。

 以上分析可见,八脉交会穴中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经穴,而单用此八穴也能治疗这四脏的病证,分析其理:(1)治疗肝之疾。八穴中虽无穴位与肝经直接相关,但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同气相求,且行于胸胁,内关实具疏肝行气之功,能治肝气郁结之胸胁胀满疼痛等实证,故有?胸胁内关谋?之说;若属肝阴不足之虚证,又可取照海穴,因肝肾同源,滋水则能涵木。(2)治疗心之疾。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所以在治疗上常取心包经的腧穴治疗心经病证,即所谓代君行事。(3)治疗大肠腑病。列缺为手太阴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故可治疗大肠腑的病证。(4)治疗胃腑病。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可治胃腑的病证。

 临床 经验 表明,单纯性内脏疾患主要用脏腑辨证,以相应的特定穴组成处方;头面、四肢、体表的疾患多用十二经脉辨证,以循经取穴为主;如属多经合病,症情复杂,虚实难辨,以一脏一腑一经难以概括者,或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用奇经八脉辨证,选用八脉交会穴,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八脉交会穴的重要性,正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中所说:?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意在说明八脉交会穴可以主治全身疾病,八穴的主治范围广泛。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该乎十二经也,创为 针灸 一大法门,其论也谓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