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古方:五苓散,通阳利水,可以保肝、降脂、利尿,能治11类病

中医治癫秘方-中医经典古方治疗癫痫

五苓散,为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有保肝、降脂、利尿等作用,适用于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整个组方由 猪苓 、 茯苓白术 、 泽泻 、 桂枝 ,5味中药组成。

1、五苓散适用于一种脂肪、血糖、尿酸等物质代谢不全造成的高渗性水液潴留状态。

该状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保健品、化疗药以及饮食太肥美、长期大量饮酒、滥用味精等食品添加剂有关;也与免疫功能紊乱、病毒感染等有关。古代中医用“蓄水”来解释,也有称之为“水毒”的。

代谢障碍类疾病、病毒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局部水肿性疾病多见本证。

应用本方法的条件是: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或胃肠内停水,或呕吐或腹泻。五苓散是体腔积液的清除剂,小便通畅是起效的标志。

2、五苓散多用于以腹泻为主的疾病,如胃肠型感冒、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脂肪肝、婴幼儿腹泻、夏季吃西瓜腹泻等。

可单独使用本方,也可根据病情配合半夏厚朴汤、平胃散、六一散、藿香正气散等。

胃肠型感冒,配半夏厚朴汤、藿香正气散最好,对于那些使用抗生素无效的夏秋季腹泻,最有效果。

从报道来看,五苓散对婴幼儿腹泻的效果肯定。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我用于脂肪肝患者的腹泻,也有效果。

3、五苓散用于各种呕吐,如酒后呕吐、急性胃肠炎呕吐、妊娠呕吐、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等。

其呕吐多见水入即吐,特别是大量饮酒以后出现饮水则恶心呕吐、腹泻、口渴、少尿、面部潮红浮肿、头昏胸闷等,用五苓散有效。所以本方能解酒。

4、五苓散治渴,可用于干燥综合征患者,口眼干涩同时伴有浮肿、大便不成形、舌胖有齿痕、口干苔腻等,合用小柴胡汤,有缓解口干、消除疲劳感、止泻等功效。

5、剧烈头痛,常规方法无效,可以试用五苓散。

日本一项临床研究表明,五苓散合吴茱萸汤治疗月经期间的偏头痛,对70%的患者有效,有效者大多有以下临床表现:

下雨前一天头痛加重,头重、眩晕、浮肿、小便不利等;而无效者通常没有以上表现。(《日东医志》2017年,第1期,34 39 页)此外,脑瘤头痛、垂体瘤头痛、偏头痛、高血压头痛等,如为五苓散适用人群者,均可用本方。

方中泽泻、白术可以大量使用。

6、眼病,如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水肿、夜盲症、急性泪囊炎等 ,患者见畏光、视力模糊(眩)、头晕、步履不稳、头痛、头晕、浮肿、口渴者,可用本方。

7、体腔内积液,如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盆腔积液、肾积水、鞘膜积液、羊水过多等。

我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见浮肿、腹泻者,常用本方加芍药、牛膝等治疗。

8、肝病多见五苓散方证。 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药物性肝损等见腹泻、口渴、多汗、面黄舌淡者,可用本方。

浮肿、血清白蛋白低下者,重用白术;轻度黄疸,加茵陈蒿;轻度贫血,合当归芍药散;腹水,合真武汤、怀牛膝等。

9、代谢障碍类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风 。糖尿病病人伴有的口渴、黏腻感,以及呕吐清水和间歇性腹泻也不少,大约在20%以上,与五苓散证的口渴、吐水、水泻相重合。

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与糖尿病的多尿相一致。如口黏腻,舌苔厚者,五苓散中用苍术为好。高脂血症患者多有肥胖、多汗、口渴、腹泻腹胀等,其人舌体胖大有齿痕,经常脂肪泻者,适用五苓散,方中泽泻当重用;加茵陈蒿,可以减肥。

痛风者大多饮食肥美,其人多怕热多汗,腹泻,口渴,可以常服五苓散。足肿痛,加怀牛膝;关节红肿,加黄柏;疼痛剧烈,不可触碰,加附子;汗多、浮肿,加麻黄、石膏、甘草(越婢汤)。

10、皮肤渗出明显或有水疱者可用五苓散。

日本医家多用五苓散治疗扁平疣、**瘤、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

11、服用本方后“多饮暖水,汗出愈好”,为张仲景经验。

若服药后饮冷可能导致药物失效或加重腹泻。应嘱咐患者平时忌食冰冷食物,并调整饮食结构,戒酒肉厚味。

张仲景的古方连花清瘟汤成分

张仲景的古方连花清瘟汤成分由连翘、金银花、灸麻黄、绵马贯众、板蓝根、石膏、薄荷脑、广藿香、红景天、鱼腥草、大黄、炒苦杏仁、甘草13味药物组成。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健康本草主讲红彦老师可信吗

健康本草主讲红彦老师可信。红彦老师在健康本草中的讲解被认为是真实可靠的,他在健康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他向大家传达了关于健康和养生的有益信息,这些信息不仅真实可靠,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红彦老师介绍:红彦老师:全国中医圈讲学人,首都国医名师,中医经络大师李定忠亲传弟子,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人,中医执业医师公共营养师,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20余年,潜心攻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精研古方亲用之法对各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有丰富经验。

我是一名中医,我发现一些很管用的古方现在用的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古方能流传下来的都是比较经典的了,真正更好的好多都因为家族制啊、不外传就都没了。问中医古方有没有用,其实不是古方没用,是我们这些学医的人没有能力,没有将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发扬、改良。

因为西医的冲击和观念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总觉得中医没用,作为一个行医40年的老中医,真的很痛心。中医古方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就折了。

中医古典书籍有哪些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特发性震颤中医怎么治疗?

在中医看来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颤证”范畴,主要累及肝、肾、筋脉,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风气内动,治疗以调治“内风”为治则,选穴主要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任脉为主,头针与体针相配合,以达到“滋阴、平肝、息风”的效果。如上肢震颤,可取曲池、合谷、外关、手三里、四缝、太冲、肝俞、肾俞,配以百会、四神聪、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以肢体摇动为主要症状,属风象,肾为先天之本,肾虚不能滋养肝木,筋脉失于濡养,木燥生风,故见四肢震颤;肝肾同源,水不涵木,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震颤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