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毒的应用

癫痫安肽治疗癫痫权威吗-癫安舒效果好吗

蝎作为药物早在至少宋代就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历代医家论述全蝎功效大体类似,即走窜之力迅速,能走窜四肢、搜尽一身之风邪,并能引诸药达病所,为治风要药。治疗小儿风痫、口眼歪斜、痎疟、骨节疼痛、诸风疮、女人带下之证。一切内虚似风之症切忌。但蝎毒类似蛇神经素,服药不当或过量的不良反应包括严重的过敏反应,临床上表现全身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坏松解症和剧烈腹痛。而且全蝎对心血管、泌尿系统也有损害。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心悸、心慌,心动过缓,血压升高,继之血压突然下降,小便涩痛不利,尿少,尿蛋白等反应。而且蝎毒对骨骼肌有直接抑制作用,可诱发骨骼肌自发性颤搐和强直性收缩,最后导致不易恢复的麻痹。全蝎提取液还可对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而且,全蝎盐制后,其有毒微量元素钯含量明显增高,提示盐制后可能使其毒性增加。故临床上应严格遵循其使用范围、剂量及方法,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切不可忽视患者的体质及个体差异。对于连续用药者,应加强监护,以防发生体内蓄积中毒。

传统运用蝎毒素的方式都是“清水漂去盐质,晒干或微火焙用”,盐制法确实可以提高Cu、Mn含量,且有毒微量元素Pb含量明显降低。但全蝎的主要成分蝎毒素是一种毒性蛋白,长时间受热大部分被破坏,影响药效。根据研究资料看,盐水煮的目的在于利用盐的高渗作用,避免全蝎腐烂变质,虽然这样实际上降低了主体成分蝎毒的作用。而盐制造成处方量不准,盐的成分不同对药材各种元素含量有影响,并且降低了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提高了总灰分与酸不溶性成分的含量,因此有人建议取消传统的盐水煮制法。 全蝎及其制剂对多种难治性疼痛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中国对全蝎的镇痛作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将全蝎蝎身与蝎尾分开,分别用100℃热水提取,提取液过滤,调节等渗,pH7.2溶液,用大鼠和小鼠常规热辐射用甩尾及醋酸扭体法测定,蝎身和蝎尾制剂不论灌胃或静注,对小鼠内脏痛、皮肤痛及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诱发皮层电位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能是作用于中枢与痛觉有关的神经元而发挥镇痛效应,蝎尾的作用比蝎身强5倍;镇痛作用为粗制蝎毒的3倍,同时蝎尾较蝎身毒性约大6倍,镇痛作用强度与剂量呈S型曲线,与阿斯匹林、安痛定和吗啡进行比较,蝎毒0.89mg/kg作用与安痛定最大强度相似;蝎毒对皮肤灼痛亦有明显镇痛作用,效果随剂量增加而加强。蝎毒还对三叉神经电刺激在皮层诱发电位的N波有明显压抑作用,0.15mg/kg蝎毒对N波抑制率与大剂量(10mg/kg)吗啡相近。

虽然全蝎及其粗毒素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如临床直接应用则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为减少这种副作用,一般是对蝎毒进行分离纯化,提取出具有镇痛作用的单一有效成份。有人用凝胶过滤及离子交换层析法从东亚钳蝎毒中分离纯化出一种蝎毒镇痛活肽,蝎毒素-Ⅲ(Tityystoxin-Ⅲ,简称TT-Ⅲ),小鼠光热甩尾法实验结果TT-Ⅲ(0.424mg/kg)使痛阈(甩尾反应时间)提高4倍,侧脑室注射TT-Ⅲ抑制皮诱发电位N波与等剂量吗啡相似。利血平化后,对皮层诱发电位N波失去抑制作用。由侧脑室注射注入5-HT后,TT-Ⅲ对N波抑制率恢复到68.9%。将蝎毒注射到大鼠侧脑室,痛阈迅速明显升高且能维持较长时间,表明蝎毒经外周给药时,以某种特殊方式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某些镇痛结构而发挥镇痛作用。向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蝎毒和吗啡,以热辐射为指标,作用强于吗啡4倍,其机制可能在于蝎毒通过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起作用。

有人通过两步层析法从粗毒中分离纯化了镇痛活性肽SV-IV,临床验证表明从蛛网膜下腔注入后可显著压抑屈肌反射,提示SVC-IV镇痛机制与吗啡不同,不是通过阿片受体发挥镇痛作用。而且不但对大鼠急慢性躯体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具有一定的促进神经再生之特殊功效。可能是由于其能改善神经损伤局部粗细神经纤维的形态和功能。应用离体脑片技术及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方法研究表明蝎毒的某些活性物质对海马区痛放电有抑制作用,其作用途径一方面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另一方面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协同蝎毒的镇痛作用。且与血压无关。已用大、小鼠及猴三种动物五种模型对蝎毒的依赖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蝎毒不具备阿片类的身体依赖性。提示蝎毒有效镇痛成份在临床应用中不会产生像吗啡样的依赖性问题。 全蝎及其提取物可提高巨噬细胞的非特异及特异性免疫反应。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碳粒廓清功能测定发现蝎毒乙醇提取物TSV可明显增强巨噬细胞的廓清吞噬能力,以不同浓度全蝎粉混悬液对小鼠进行药物干预,发现高、中、低剂量全蝎组均可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原因可能是TSV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FN-γ,从而使巨噬细胞分泌NO增加,且具有剂量-效果关系,而TSV对巨噬细胞分泌无明显影响,说明可提高巨噬细胞特异性反应。这可能也就是全蝎作为传统中药能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的机制之一。

有人对超低温冷冻粉碎制成的全蝎粉进行了免疫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全蝎粉可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溶血斑形成,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说明全蝎粉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作为免疫兴奋药。通过分别给小鼠灌服全蝎与蝎身煎剂(2g/kg),6天后,发现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对碳粒的廓清作用和血清半数溶血指数值均明显降低,二者对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相似的抑制作用。这说明不同的用药方法作用有异,与临床上治疗肿瘤时常以全蝎粉吞服为用、治疗痹症时常以煎剂入用是吻合的。 蝎毒治疗肿瘤的优点有许多,如蝎毒来源丰富,蝎毒有效成分较其他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小,蝎毒不抑制肿瘤宿主的免疫功能,甚至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蝎毒对人直肠腺癌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腺癌细胞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等。研究已经表明,用蝎毒治疗晚期肝癌、肺癌、鼻咽癌和胃癌患者,生存期较对照组有所延长。实验证明,蝎毒小剂量 (半数致量的1/10-1/30)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及抗凝和促凝双向效应,当然大剂量(亚致量或超过半数致量)则产生严重毒副作用。通过将乙醇加热回流法制取的全蝎提取液注射于带瘤小鼠皮下,发现可使网状细胞肉瘤(SRS)和乳腺癌(MA-737)两种瘤组织的DNA明显减少,并使肿瘤生长得到明显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全蝎粗提物(全蝎粉经乙醇提取后进一步减压、浓缩而得)可使体外培养的人体子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全部亡脱壁,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不但对肺腺癌(LA-795)带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还可防止其胸腺萎缩,恢复并增强胸腺的免疫功能,故停药后机体对肿瘤的生长仍有较高的抑制率。

全蝎的醇制剂在体外能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呼吸,并对结肠癌和人肝癌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全蝎的不同部位进行分段提取,观察到蝎尾提取物(灌胃法)对肉瘤(S180)接种前后的抑瘤率分别为45.0%和47.6%,而蝎体提取物则无抗肿瘤作用。表明蝎尾提取物对肿瘤兼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干燥蝎尾的粗提物与蝎毒在成分及生物活性方面非常类似,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蝎毒的抗癌机制并不太明确,研究认为,蝎毒可抑制Eca109,S180等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并使分裂指数及克隆形成率降低;对Eca109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并抑制Eca109细胞内线粒体脱氢酶的活性,使线粒体脱氧酶活性下降,导致细胞代谢降低,细胞缺氧,甚至因代谢紊乱而亡,而蝎毒对正常人血淋巴细胞无诱变作用。实验证明,蝎毒小鼠腹腔注射10天后,艾氏腹水癌带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为52.04%-54.38%;停药10天后,带瘤小鼠的体质量抑制率尚为24.2%-31.1%,表明蝎毒对带瘤小鼠的肿瘤抑制及延长其生命有意义。蝎毒的抗癌机制可能与其多肽有关,比如APBMV(antineoplastic polypeptide fromButhus MatensiiVenom)是从东亚钳蝎中分离的多肽类物质,对人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CNE 2Z、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 60、人肝癌细胞株SMMC 7211、人胃癌细胞株MCG803、人食管上皮癌细胞株Eca 109、小鼠肝癌H22和小鼠黑色素瘤(melanoma B16)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另外,蝎毒素含有的靶向氯离子通道阻断剂也可能有其作用,比如脑神经胶质瘤细胞表现一种独特的氯电流(称GCC电流),且表达量与肿瘤恶化程度正相关,而该GCC电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细胞表面存在的一种特异性氯离子通道的异常表达,而这种电流在正常细胞中表达量很低或不表达。

蝎毒在治疗白血病方面可能有特效,因为粘附及侵袭是白血病发生髓外浸润的重要环节。而蝎毒及其组分可以减少白血病细胞从骨髓内的逸出,抑制白血病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及跨血管迁移,干预白血病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通过对NOD/SCID小鼠注射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再给予不同浓度PESV观察模型鼠体内MMP2、MMP9表达的变化,探讨蝎毒阻抑白血病细胞外基质降解与髓外浸润机制。结果显示,给药各组小鼠体内MMP2、MMP9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说明蝎毒对MMP2、MMP9过度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效果与蝎毒浓度相关,证实蝎毒能有效地干预白血病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阻抑髓外浸润的发生。通过观察比较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状况及小鼠生存状态显示,给药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涂片及生存状态也均优于模型组。说明蝎毒能够降低动物模型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数量,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有人以全蝎为主药,配以解毒、扶正的中药制成全蝎解毒液(全蝎、蒲公英、败酱草、黄芪、党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结果显示全蝎解毒液能有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中医研究院使用全蝎复方(全蝎6g,炙蜈蚣6g,僵蚕6g,土鳖虫6g,蜂蜜500ml)治疗29例白血病,缓解者有25-64.1%;食欲不振、临床症状及血象改善者有65-80%。 血栓形成的病理实质与血管受损、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凝异常、血小板功能亢进及纤溶活性降低等有关。通过全蝎提取液对家兔实验性动脉血栓的影响研究,发现全蝎能明显延长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说明全蝎对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均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全蝎液浸膏体以间接纤溶为主,在改变血液组分性质方面起抗栓作用。蝎毒纤溶活性肽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纤溶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蝎毒纤溶活性肽作用于内皮细胞,使t-PA活性增强,PAI-1活性降低,t-PA/PAI-1比值增大。同时发现全蝎提取液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纤维蛋白含量和促进纤溶系统活性等因素抑制血小板形成。

采用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从蝎毒中得到的抗凝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全蝎抗凝活性成分中无生物碱、糖类、甾体和萜类存在,双缩脲反应法显示为蛋白质和多肽物质。以0.3%的茚三酮为显色剂,正丁醇:乙酸:冰醋酸:水(4:1:1:2)为展开剂,并用14种已知氨基酸作为对照品同时展开,首次从供试品中分离得到6个不同组分的斑点,样品与对照品展开时有些氨基酸Rf值非常接近,在相同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故推测该抗凝活性肽可能由天冬氨酸、赖氨酸、甘氨酸、酪氨酸等14种氨基酸组成。且该活性肽水溶液常压下高温煮沸不易破坏。

不同剂量的蝎毒活性多肽(SVAPS)可不同程度的抑制血小板聚集(P<0.05或P<0.01),SVAPS 剂量越大,凝血酶、ADP所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率越小,即SVAPS抗凝血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呈明显量效关系。过蝎毒活性多肽对内皮细胞释放PGI2和NO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蝎毒活性多肽浓度为1.5、10、20mg/L时均明显表现出促进PGI2释放作用。

许多中药材里的宏量和微量元素对药材的药效药性有很大的影响,而全蝎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无机阳离子的加入,可能与其中的蛋白质发生作用,使凝血时间缩短。 静脉注射蝎毒60mg/kg,能使大鼠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其升压作用与肾上腺素α受体有关,正性肌力作用与肾上腺素β受体关系不大。静脉注射蝎毒0.5mg/kg,能使麻醉兔左心室的内压升高;在灌流液内加入蝎毒,能使离体豚鼠心脏的心肌收缩张力明显增强,同时会引起心率减慢和心律不齐。蝎毒能增加兔乳头肌的收缩力,并引起主动脉条收缩,可能与其激活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增加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有关。

蝎毒和全蝎提取液对离体蛙心收缩和心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蝎头部和四肢的提取液对心脏收缩也具有抑制作用;尾部对离体心脏收缩则有兴奋作用。另外蝎毒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有助于减少斑块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有人研究了河北产钳蝎蝎毒及抗癫痫肽(AEP)对咖啡因、美解眠、士的宁诱发的三种小鼠惊厥模型的作用,并与安定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AEP对抗咖啡因性惊厥的作用较强,惊厥发生率、惊厥程度、平均惊厥总持续时间、亡率等四项指标均显著下降,明显优于安定;使美解眠性惊厥的四项指标亦明显下降,但稍弱于安定;对士的宁性惊厥的作用强度与安定相似。蝎毒的抗惊厥作用较AEP弱,对三种模型的作用强度顺序与AEP相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蝎毒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它能减少γ-氨基丁酸(简称GABA)对中间神经元的损伤,并使GABA释放量增加。提高大脑皮层GABA受体的集合活性和降低大脑皮层NMDA受体的结合活性,以使神经元兴奋性有效地降低,从而起到抑制癫痫发作的作用。通过KA癫痫大鼠经蝎毒处置3周后,与实验对照组相比,蝎毒治疗后可防止KA癫痫大鼠脑内前深梨状皮层T区κ阿片受体与NR2B免疫反应反应阳性细胞数下降,对癫痫的敏感性降低。蝎毒还能选择性地增加癫痫敏感大鼠海马强啡肽原mRNA(PDYN mRNA)、胆囊收缩素原mRNA(PCCK mRNA)表达,提示蝎毒能加强生理性抗癫痫作用。癫痫大鼠经BMK蝎毒处置后,腹侧海马门区PDYN 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表明蝎毒能翻转腹侧海马门区PDYN mRNA的表达水平,选择性地增强海马门区DYN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功能。这很可能是其抗癫痫反复发作的重要细胞分子机制之一。

蝎毒耐热蛋白(scorpionvenomheresistantprotein,SVHRP)可诱导培养海马神经元NPY阳性反应和NPYmRNA的表达。同时还发现SVHRP对KA诱导的原代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毒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SVHRP促进NPY合成有关。还能抑制急性分离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电流,改变钠通道的动力学特性,抑制其激活,促进其失活,从而降低神经元兴奋性。BmKIM可以提高钠电流的阈值,通过阻断钠通道而使谷氨酸的释放减少来对癫痫起抑制作用。

蝎毒中的一系列短链肽能特异性地阻断电压门控的钙离子激活的钾电流,而钾离子延迟电流的阻断势必会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轻发作。还可以提高KA癫痫大鼠前深梨状皮质T区Bcl-2蛋白的表达。全蝎初提液可以使KA癫痫模型大鼠DGCs、CA1、CA2、CA3椎体细胞核内c-Fos表达明显减少,还可以抑制脑啡肽原(PENK)mRNA表达增加,从而可明显降低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及抗癫痫发作敏感性形成。全蝎还对caspase-8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也使生理性的抗癫痫机制增强。

进一步研究发现蝎毒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下调GFAP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从而抑制GFAP的表达,防止胶质化的形成,是其抗癫痫反复发作的重要机制。在马桑内酯致痫的大鼠模型上,通过侧脑室注射蝎毒素,发现癫痫发生率大大降低,且发作程度也有所减轻,其表现是给予蝎毒素的大鼠无任何大发作的行为,并且小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脑电图多呈散在单个痫样波,提示蝎毒素对癫痫发作时的神经细胞同步放电,放电的传播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有人利用全蝎、地龙、僵蚕、石菖蒲、郁金等药,共蜜为丸,每丸 3g,白开水送服,用于治疗癫痫病 607 例,总有效率93. 4 %。利用全蝎、天麻、胆南星、石菖蒲等组方制成消痫灵散,按每千克体重0.15-0.3g,以0.2g为常用日服量,分3次温开水送服,7周为1个疗程。结果在110个病例中治愈38例,占34.55%;显效37例,占33.63%;好转27例,占24.55%;无效8例,占7.27%;总有效率达92.73%。还有人利用配伍全蝎的复方制剂平逆镇痫丸,结合西药卡马西平等治疗癫痫病76例,结果发作完全控制者9例,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者35例,发作频率减少51%-75%者20例,发作频率减少26%-50%者10例,发作频率减少在25%以下者2例,总有效率达84.21%。

有人通过根癌农杆菌叶盘法将构建在双元载体上的昆虫特异性蝎神经毒素AaIT基因转化至中国南方杨树N-106中,获得转基因杨树。杀虫实验表明转基因杨树对一龄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有明显的抗性。还有人将昆虫特异性蝎神经毒素AaIT的合成基因融合在编码烟草花叶病毒的序列后面,一并插入表达载体pNGY-2,然后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入烟草NC89中,所获得的转基因烟草具有显著的抗虫害能力。

癫痫是如何发病的?

(1)遗传因素。单基因或多基因遗传均可引起痫性发作,已知150 种以上少见的基因缺陷综合征,表现癫痫大发作或肌阵挛发作。

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25 种,如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约100 种,如家族性黑_性痴呆、类球状细胞型脑白质营养不良等;以及20 余种性染色体遗传基因缺陷综合征。

①遗传易感性。在癫痫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特发性癫痫患者的近亲患病率(2% ~ 6%)明显高于一般人群(0.5% ~ 1%),一级亲属癫痫发病率是对照组一级亲属的4 ~ 5 倍。特发性癫痫遗传方式不同,如儿童期失神癫痫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发性婴儿痉挛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遗传仅影响癫痫预致性,外显率受年龄限制,如儿童失神癫痫脑电图以每秒钟3 周棘慢波综合为特征,40%以上的患儿同胞在适龄(5 ~ 16 岁)时出现同样的EEG 异常,其中仅1/4 出现临床发作;症状性癫痫患者近亲患病率为1.5%,也高于正常人,也有罹患癫痫预致性,某些症状性癫痫如高热惊厥和结节性硬化症本身即是遗传性疾病。1951 年,Lennox 调查423l 例癫痫患者,特发性癫痫家族的发病率及症状性癫痫发作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前者高于后者,近亲高于远亲。据Schulte、Rosanoff 和Lennox 等调查553 对孪生子, 癫痫患病一致性单卵孪生子为57%(106/186) ,双卵孪生子为9%(33/367)。有报告单卵双胎儿童失神和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一致率为100%。Lennox 和Gibbs 调查,癫痫患者近亲脑波异常率达60%,但临床发作仅为2.4%。遗传因素可导致特殊类型癫痫,影响癫痫阈值,临床常见的脑炎、外伤等仅在有遗传倾向患者导致癫痫发作,GTCS、高热惊厥等都可能是遗传因素决定的癫痫阈值降低所致。

②遗传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癫痫发作。有家族史的特发性癫痫患者可因遗传因素降低个体痫性发作阈值;遗传病基因调控是引起癫痫的原因,如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等;目前已克隆多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发性癫痫基因,均编码离子通道蛋白,如家族性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痫是位于20q13.2 编码配体门控钙离子通道的基因(CHRNA4)突变,导致编码产物神经元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α -4 亚单位功能受损,突变受体通道钙离子内流减少,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 亦减少,突触抑制功能降低引发癫痫发作;青年肌阵挛癫痫(JME)位点在6p21.3 区(EJM1),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70%;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BFNC)基因在20q13.2(EBN1)和8q(EBN2),EBN1 外显率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Unverricht Lundborg 型进行性肌阵挛癫痫位点在21q22(EPM1)等。

③基因图谱研究。癫痫综合征临床表现及遗传方式复杂,许多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可产生症状性癫痫,各类癫痫遗传方式、致病基因及其蛋白产物还不清楚,特发性癫痫遗传易感性的物质基础迄今尚未确定。1981 年首次提出是否存在癫痫基因问题,开始进行反向遗传学研究,即未鉴定突变基因的蛋白产物前,先用各类标志物进行遗传家系连锁分析或癫痫人群关联分析,最终查明未知癫痫基因染色体定位、基因克隆和鉴定蛋白产物,预期这一研究将会取得较大进展。

④候选基因研究。对人类及实验性癫痫动物模型研究确定,癫痫发病机制涉及某些蛋白质如神经递质、神经肽及其代谢酶、受体、离子泵及离子通道等异常。不少基因已分离克隆,并在染色体上定位,这些基因位点内部及其周围多态性座位,可作为筛查癫痫家系的遗传标志,称为候选基因。此研究目的是寻找导致癫痫的缺陷基因蛋白产物,若动物实验怀疑某种蛋白质缺陷可能与癫痫发病机制有关,则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座位应与未知的癫痫基因相同,也可在家系连锁分析中观察编码该蛋白质基因与致病基因的连锁程度。作为候选基因的条件必须是已被克隆、鉴定、染色体定位、并已合成其编码蛋白者。

(2)正常人可因电刺激或化学刺激诱发癫痫发作。提示正常脑具有产生发作的解剖- 生理基础,易受各种刺激触发。一定频率和强度电流刺激可使脑产生病性放电,刺激停止后仍持续放电,导致全身强直性发作;刺激减弱后只出现短暂后放电,若有规律地重复(甚至可能每天仅1 次)刺激,后放电间期和扩散范围逐渐增加,直至引起全身性发作,甚至不给任何刺激也可自发地出现点燃导致发作。

癫痫特征性变化是脑内局限区域许多神经元猝然同步激活50 ~ 100毫秒,而后抑制,EEG 出现一次高波幅负相棘波放电,紧跟一个慢波。

局限区神经元重复同步放电数秒钟可出现单纯部分性发作,放电经脑扩散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出现复杂部分性或全身性发作。

(3)电生理及神经生化异常。神经元过度兴奋可导致异常放电,用细胞内电极描记癫痫动物模型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发现,神经元动作电位爆发后出现连续去极化和超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去极化飘移(DS),使细胞内Ca2+ 和Na+ 增加,细胞外K+ 增加,Ca2+ 减少,出现大量DS,并以比正常传导快数倍的速度向周围神经元扩散。生化研究发现,海马和颞叶神经元去极化时可释放大量兴奋性氨基酸(EAA)及其他神经递质,激活NMDA 受体后,大量Ca2+ 内流,导致兴奋性突触进一步增强。痫灶细胞外K+ 增加可减少抑制性氨基酸(IAA)释放,降低突触前抑制性GABA 受体功能,使兴奋性放电易于向周围和远隔区投射。癫痫灶自孤立放电向发作移行时,DS 后抑制消失被去极化电位取代,邻近区及有突触连接的远隔区内神经元均被激活,放电经皮质局部回路、长联合通路(包括胼胝体通路)和皮质下通路扩散。局灶性发作可在局部或全脑扩散,有些迅速转为全身性发作,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发作的产生可能通过广泛网状分支的丘脑皮质回路实现。

(4)癫痫发作可能与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有关。如γ 氨基丁酸(GABA)突触抑制减弱,兴奋性递质如N- 甲基-D- 天冬氨酸(NMDA)受体介导谷氨酸反应增强。抑制性递质包括单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 羟色胺)和氨基酸类(GABA、甘氨酸)。

(5)病理形态学异常与致痫灶。应用皮质电极探查放电的皮质痫灶,发现不同程度胶质增生、灰质异位、微小胶质细胞瘤或毛细血管瘤等。电镜可见痫灶神经突触间隙电子密度增加,标志突触传递活动的囊泡排放明显增多。免疫组化法证实,致痫灶周围有大量活化的星形细胞,改变神经元周围离子浓度,使兴奋易于向周围扩散。

y谷氨酰转肽酶 咨询好大夫_癫痫吃得理多肝功r-谷氨酰转肽酶偏高怎么办

大便带血,当心直肠癌! 典型病例:67岁王女士,三个月前无意发现大便带鲜血,有时有,有时无。起初,她以为是痔疮出血,便去买了痔疮软膏应用,但症状时有时无,时好时坏。后来体检时发现轻度贫血,才到医院就诊,在医生建议下行结肠镜检查,发现距离肛门5cm处有一新生物,活检证实是直肠腺癌。当即进行了手术切除治疗,但因发现太晚,只是做了改道姑息手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常玉英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一种早期症状隐蔽的癌症,容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肠癌生长较慢,有较长的时间限于局部,早期发现可手术根治。数据显示,大约有三至四成的肠癌病人因医生和病人本身的疏忽而被误诊。 世界上肠癌的发病率正以年均2%的速度上升,而上海的调查显示,我国肠癌发病率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达到年均4%。肠癌早期有以下表现,值得引起注意: 1.便血:肠癌早期病变仅限于黏膜,可无症状,或仅有排便习惯改变。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出现便血,血色多淡暗,粘附于大便表面。粪便镜检可发现红细胞,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对有血便或持续大便潜血阳人,应首先考虑到有大肠肿瘤的可能,并应做进一步的相关检查;2. 黏液便和脓血便:癌肿破裂时,大便中常带有鲜红或暗红的血液和黏液,且粪血相混;3. 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由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成两三次,每次大便完毕后有大便不尽的感觉; 4. 腹泻或便秘交替:若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就可能是因为癌瘤的生长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应该考虑癌变可能;5. 腹痛和腹胀:肠癌患者因肠道梗阻会腹胀、腹痛,其中腹痛的发生率较腹胀的发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6. 贫血与消瘦:随病程进展,病人可出现慢性消耗性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及发热,甚至出现恶液质,并经常伴随着疲劳和无法解释的体重骤降,与便血、摄入不足以及消耗过多有关。当有以上表现时就应该考虑癌变可能,最好去做结肠镜检查,这是目前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最有效和首选的手段。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