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起床突然头晕天旋地转出一身汗

赤小豆治语迟-赤小豆治疗癫痫

女性起床突然头晕天旋地转出一身汗

 女性起床突然头晕天旋地转出一身汗, 新的一天从早上醒来那一刻开始,本该是充满干劲的,但是有时会发现脑袋昏昏沉沉的,非常不舒服,以下女性起床突然头晕天旋地转出一身汗。

女性起床突然头晕天旋地转出一身汗1

 起床头晕,感觉天旋地转,可由很多原因造成,首先应考虑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现象,另外,也可能与颈椎病、血压异常、耳石症等因素有关。

 1、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存在脑部血管硬化问题,使大脑某一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功能性障碍,表现为头晕,感觉天旋地转,尤其是睡眠质量差,容易诱发次日起床头晕;

 2、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常会有早上起来突然出现头晕,感觉天旋地转的现象,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及呕吐的现象;

 3、血压异常:患者血压偏低时,在起床后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出现头晕,感觉天旋地转。而高血压患者在晨起时容易出现晨峰高血压现象,从而导致头晕,感觉天旋地转;

 4、耳石症:当患者进行正常的体位变动时,会突然性出现头晕,感觉天旋地转,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耳聋及耳鸣,这种症状一般会持续数秒;

 5、梅尼埃病:患者可突然出现头晕,感觉天旋地转,多神志清醒,可持续半小时或者数小时,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等。

  然头晕天旋地转出汗怎么办

 突然头晕、天旋地转、出汗,先考虑周围性眩晕、前庭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耳石症引起,可以通过手法或者机器的复位进行治愈。前庭神经元炎要给予抗感染的治疗,同时要进行药物的止晕、止吐治疗。

 梅尼埃病可以用脱水剂,来改善膜迷路的积液而改善症状,还有就是前庭阵发症引起,给予小剂量的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可以改善症状。另外,还有中枢原因造成的头晕、天旋地转、出汗,由内听动脉缺血、缺氧引起,需要给予活血的药物,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改善供血和稳定斑块来改善症状,还可以用高压氧的方法,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

女性起床突然头晕天旋地转出一身汗2

  早上起床头晕是什么原因

  1、与低血糖有关

 早上起床头晕有可能是低血糖引起的,人在经过一夜睡眠之后,身体里的糖分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早上起床的时候血糖就会比较偏低,当血糖低于正常值时,人就容易感到头晕。

  2、与缺氧有关

 早起头晕一般跟大脑缺氧也有关系,大脑缺氧多是由于室内不通风,氧气消耗过多造成的,所以容易导致人出现头晕恶心反应,因此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免造成缺氧。

  3、与血压有关

 早晨起床血压偏高或偏低的话,也会导致头晕现象出现,甚至同时出现头痛现象,容易引发脑中风的危险;再者人的心脏与血液关系密切,心脏若是有问题,血液必然会受影响,大脑没有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也会出现头晕的现象。

  4、与肝脏不好有关

 肝脏如果出现问题,肝脏排毒受影响的话,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早上起来发生头晕恶心的现象,这种情况若不能及时得到很好的治疗,很容易发展成严重的.肝炎,对身体危害更大。

  5、与贫血有关

 贫血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容易遇到的问题,人体血液不够的话,容易导致大脑缺氧,一旦出现贫血现象,早上起床时大脑不能马上得到氧气和血液供应,自然就容易出现头晕的现象了。

  如何预防头晕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质差者可提高身体素质,体胖者可增强气血运行,加速排泄水湿痰饮。

 2、饮食宜素净和容易消化。不宜食用烟、酒、浓茶、咖啡、韭菜、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3、冬瓜、萝卜、芋艿、慈菇、地栗、赤小豆、米仁具有化痰结、利水湿的作用,可以选作辅助治疗。

 4、不要过多饮水,注意异体蛋白的摄入,如鱼、虾、蛋、蟹、乳等。

 5、保持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

  经常头晕怎么办

 (1)可以采用中医疗法,取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g,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月。配方2:野菊花500g,红花100g,薄荷200g,冬桑叶、辛夷、冰片各50g,共研粗末,装入枕芯,3个月为一疗程。此二方均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2)按摩太阳穴能缓解症状。太阳穴位于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具体做法是每天早上醒来后和晚上临睡前,用双手中指按太阳穴,可转圈揉动,先顺时针揉8圈,再逆时针揉8圈。反复几次,连续数日,便可以一次次的减轻头晕。

 (3)当头晕恶心以及胸闷气短的状况,是由于疾病所导致的时候,就不只是休息那般简单了。临床方面显示,肺气肿、支气管炎、冠心病等,都有可能造成这些病症,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如果头晕胸闷症状比较严重,则需要及时就医,根据检查结果找出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看症状是否会减轻。

女性起床突然头晕天旋地转出一身汗3

  头晕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

  1、血压偏低,大脑缺血

 这类孕妇一般在突然站立或乘坐电梯时会晕倒。妊娠的早中期,由于胎盘的形成,血压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一般比平时低1.33-2.67千帕,这属于生理性。

 原有高血压病的孕妇,血压下降幅度会更大。血压下降,流至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造成脑血供应不足,使脑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头晕。

  2、进食过少,血糖偏低

 这类孕妇有时发作性头晕,伴有心悸、乏力、冷汗,一般多在进食少的情况下发生。怀孕期间由于妊娠反应――呕吐,所以吃得少。

 进食少,使血糖偏低。血糖是肌细胞、脑细胞产生能量的原料。血糖低,细胞能量即减少,从而导致乏力、头晕、冷汗、心悸等不适。

  3、体位不妥,压迫血管

 这类孕妇一般在仰卧或躺坐于沙发中看电视时发作,而在侧卧或站立时不会发作。该类孕妇的头晕属于仰卧综合症。

 妊娠的晚期由于子宫增大,仰卧或躺卧坐时,沉重的子宫压在其后面的下腔静脉上,使下半身的血液不能返回心脏;回心血量锐减,心搏出量减少,导致了心脑血供减少,引起头晕、胸闷等不适。

  4、孕妇发生贫血

 这也是引起孕妇头晕的常见原因。平时孕妇应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猪肝、瘦肉等。一旦发生贫血,应紧急补铁,孕妇也时有头晕、头痛症状。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为先兆子痫时,可引起抽搐、昏迷,危及孕妇和胎儿生命。这是孕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应及早诊治。

 孕妇起床头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通过上文的讲解,大家一定都已经十分的清楚了吧,所以说我们还是要特别的注意这一情况的发生,如果头晕的症状比较厉害,时间也特别的频繁,那么就要去医院好好的检查一下身体,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原因引起的不舒服,这样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起水痘怎么办?

前几天水痘刚好,给你总结几点我的经验:

1.烧没必要退,发烧水痘才能出来,才能把病毒释放,要不出来的话就会影响你身体内部。所以发烧的时候忍一忍,最多烧三天。

2、千万不要挠水痘,要不会留疤。结痂的时候也不要抠,让他自己掉。

3、不能吃辣的,酸的,发的,油腻的,凉的类食物,还不能吃鸡蛋酱油,鸡蛋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我也一直没敢吃,酱油是怕留黑点,还有就是不能吃肉。饮食清淡为主,我每天基本就是粥加青菜、菠菜、黄瓜,要多吃水果,一定要多喝水。

3、避免见风,着水。脸呀澡呀尽量先别洗了,忍一忍。

4、多休息,别熬夜。

5、放松心情,只要你不怎么碰它就不会留下疤痕的。

我没吃治水痘的药,也没做过血常规,因为引起扁桃体发炎嗓子疼,所以就吃点消炎药。一般强况下要全恢复至少得三周,不过也看你的体质了,我是第二周就都结痂了,第三周出的门。

都是我自己的经验,也是问了好多人看了好多医生告诉的,现在恢复的不错,就起这么一次所以只要按注意的照着做,坚持几天就好了。但愿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早日康复。O(∩_∩)O~

血压严重偏低,怎么办?

1、病因治疗。对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对患有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紧治疗;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如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过快而感到不适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给药方法和剂量,或根据需要改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心痛定或中药等,必要时可停用降压药;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由卧位站立时注意不要过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压引起摔跤等。

2、适当加强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因为极度疲劳会使血压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老年人锻炼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散步、健身操等。

3、调整饮食,进行食疗。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因为太饱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低血压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吃稍咸的饮食以增加饮水量,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适量饮茶,因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适量饮酒(葡萄酒最好,或饮适量啤酒,不宜饮烈性白酒),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加快血流,促进心脏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

低血压患者日常生活预防常识

1.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平时养成运动的习惯,均衡的饮食,培养开朗的个性,保证足够的睡眠、规律正常的生活。

3.早上起床时,应缓慢地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起立时不能突然,要转身缓缓而起,肢体屈伸动作不要过猛过快,例如提起、举起重物或排便后起立动作都要慢些。洗澡水温度不宜过热、过冷,因为热可使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冷会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压。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足。对有下肢血管曲张的老人尤宜穿用有弹性的袜子、紧身裤或绷带,以加强静脉回流。体格瘦小者应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4.不要在闷热或缺氧的环境中站立过久,以减少发病。低血压患者轻者如无任何症状,无需药物治疗。重者伴有明显症状,必须给予积极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严重危害发生。

1、加强营养,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多食补气血、温补脾肾的食物,如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力,可常食用。人参炖瘦肉、当归煲羊肉、田七炖鸡等对低血压患者均十分有益。多喝汤,多饮水,增加盐份摄入。

2、如伴有红细胞计数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

3、伴有食少纳差者,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4、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克(但食盐摄入量亦不可太高)。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品,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5.少吃赤小豆、葫芦、冬瓜、西瓜、芹菜、山楂、苦瓜、绿豆、大蒜、海带、洋葱、葵花籽等具降压效应的食品

高分挥泪跪求小儿夜惊解决办法!

小儿夜啼 定惊安神

夜啼是指小儿白天一切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者小儿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哭啼的一种疾病。

引起小儿夜啼的原因很多,如发烧、受惊吓,虫证、口疮、饥饿以及尿布潮湿等等。其中有些是小儿的一种正常反应,有些则是病态。对于因饥饿或尿布潮湿引起的小儿夜啼,应及时发现,并在吃奶及换尿布后,夜啼即可停止。也有一些小儿有夜间点灯睡眠的习惯,当关灯后便啼哭不止,复开灯则哭自止。这是由于家长常在夜间工作,又不能将小儿分屋而眠。无意中产生的小儿不良习惯。应逐步将室内灯光调暗,让孩子慢慢习惯灯光的变化,最后关掉电灯。

对于因病引起的夜啼,要祛除病因则啼哭自止,中医认为引起夜啼的病因无外乎寒、热、惊三个方面。

寒证:是指感受寒凉,如夜间小儿踹被露腹而眠,腹部受寒而痛,所以小儿啼哭。此时,家长若用手掌平放在小儿腹部会感到小儿腹部十分寒凉。最简单的治疗办法是将热水袋放在小儿腹部热熨,注意热水袋中的热水不可过烫,以免烫伤小儿皮肤、也可将大粒食盐炒热装在布袋中,放在小儿脐腹部,同样不可过热。可起到驱寒温中止痛的效果,痛止则啼自止。中药可选用乌药散.方中有乌药、白芍、香附、高良姜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中药。治疗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预防,夜间要勤给小儿盖被防止受寒。

寒又指小儿饮食寒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分冬夏春秋,各种冷饮随处可买,小儿不知冷暖,喜食寒凉之物,所以常常造成寒凉食品伤及小儿脾胃,中医认为:寒则收引。所以寒伤脾胃常导致胃肠痉挛而痛,故而小儿哭啼,尤其是夜间。天气亦冷,内寒外寒合而为一,因此,小儿哭啼更甚,且睡眠不安。此类型的治疗从饮食上应注意少食或不食寒凉之品,特别是在春秋及冬季应避免食用冷饮及冰糕食物。中药亦可选用乌梅散、附子理中丸、虚寒胃痛冲剂,良附丸等药。

受寒的病人常常伴有气滞,而见腹胀的症状,以手敲腹可“澎澎”作响,此类病人可在药中加入行气之品如:木香、香附、香橼、砂仁、陈皮等药。

热证:小儿为阳盛体质,有些疾病虽感受寒邪,亦可郁而化热。所以小儿多火热之病,从生理上而言,小儿心有余,肝有余,也就是说,小儿常见心肝经之热,热扰心神故小儿烦躁不安,见灯火而啼,其啼哭之声多响亮,口中有热气喷人,面目红赤,哭而有泪,踹被舞拳而有力,从时间上来看,热证哭啼以上半夜为主,寒性夜啼则以午夜后为多。

对于热证的夜啼,多主张应用清心解热之品如:导赤丹加减:常用竹叶,莲心,生地黄,木通,甘草梢,车前草,炒栀子,灯心草等药物,配成汤剂水煎服,本型关键是热,所以叫选用一些清热的饮食也可达到治疗的目的。绿豆汤、莲心莲肉粥、竹叶荷叶粥,小儿七星茶等:对于食多滞阻胃肠而导致心胃热盛者,可用焦三仙煮水而饮之,一消食滞,二清冒火。小儿心经有热其尿常常黄少,因此要鼓励小儿多饮水,利小便去心火,还要通大便去胃肠之火,所以在清热药中常配用生军或熟军、元明粉等通腑泻下之品.要注意通下药宜适可而止,不可久用。有些家长自认为小儿有火,大便又干所以经常使用泻下药物,初用效果尚好,但不用大便仍然不通。孰不知小儿大便最初可能为实热,但通下之药用久,会损伤小儿脾胃,脾胃失调也可致大便干结数日一解。此时再用通下药就会更伤脾胃,而加重大便干。小儿热性夜啼也是一样,有热应清热,但不宜久用,热去则啼止,药亦应停用,再用则损伤入之正气,损伤脾胃之气,夜啼可复至。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各个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很不完善。所以,每当小儿突然受到惊吓之时就会出现心神被扰,而见夜里突然惊叫啼哭、睡卧不安、易惊易乍,似见异物,面色发青,两目发直呈惊恐之状,唤之不醒。第二天醒后,问他昨夜之事,小儿浑然不知。此为小儿受惊吓所致,因此治疗宜选用一些镇惊安神之品,如生石决明,生牡蛎、灵磁石、钩藤、蝉衣、生地、黄连、甘草、柏子仁、枣仁等药物。中成药可选用朱砂安神丸,琥珀抱龙丸,较小的婴幼儿可用牛黄抱龙丸,朱砂有毒服用时应注意不宜过量,亦不可久服。

小儿饮食不知饥饱,喜爱之食多饮多餐,一不留神便吃多了,到了夜晚胃脘过饱,自然感到不舒,胀闷不消化,睡眠自然不安而啼哭。中医称之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为饮食失调所致,严重的病人夜间常出现呕吐或腹泻。一般在吐泻之后,病人自觉舒服许多,此类患儿应把治疗重点放在消食导滞,食滞一消则夜寐自安。常用药物有焦楂、神曲、麦芽、内金、枳壳、枳实、陈皮、厚朴、佛手、砂仁、钩藤等药。中成药可选用山楂丸、消食丸,导赤丹,加味保和丸等。总之小儿夜啼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祛除病因则啼止神安。

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但入夜蹄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常用的有效临床偏方

如下。

[方一]

干姜1--3克,高良姜3--5克,粳米2两。

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人粳米同煮为粥。

本方对于因脾脏虚寒所致的小儿夜啼有效。

[方二]

花椒15克,干姜30克,大葱一握。将3味同捣如泥,把锅烧热,3味同炒,边炒边浇酒。炒熟后用毛巾将药包裹待温度适宜时,熨敷患儿腹部,每晚1次。

本方对小儿夜啼有效。

[方三]

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日数次。

奉方适用于心火炽盛所致小儿夜啼。

[方四]

黄连3克,乳汁100毫升,食糖15克。将黄连水煎取汁30毫升,兑人乳汁中调入食糖。

本方适用于小儿心经有热,夜啼不安。

[方五]

淡竹叶30克,北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淡竹叶加水煎汤,去渣后人粳米,冰糖,煮粥。早晚各1次,稍温顿服。

本方适用于心火炽盛之夜啼。

[方六]

钩藤6克,乳汁100毫升。将钩藤水煎15分钟取汁30毫升,入乳汁中,食药乳,每次20-30毫升。

本方适用于小儿惊骇啼哭。

[方七]

蝉蜕9克,鸡内金15克。将2味微火焙脆研成极细末,每次1克,日3次。

本方适用于小儿夜惊啼哭。

[方八]

葛根5克,蜂蜜适量。葛根研粉,开水冲泡,加入蜂蜜饮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有助于小儿安睡。

[方九]

大茴香、小茴香、锦文大黄各10克,面粉60克。将药研成细末,加入面粉及水,做成3个小饼,外敷肚脐处,上加热水(以小儿能承受为度),每日早、午、晚各敷1次,3个饼交替使用,连用3天。

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回答者: xingxing1120 - 经理 五级 1-10 19:03

--------------------------------------------------------------------------------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经常啼哭不眠。患此症后,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本病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啼哭是婴儿一种本能性反应,因为在婴儿时期尚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哭”就是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一种方式。如饥饿、口渴、衣着过冷或过热、尿布潮湿、臀部腋下皮肤糜烂、湿疹作痒,或虫咬等原因,或养成爱抱的习惯,均可引起患儿哭闹。这种哭闹是正常的本能性反映。有些疾病,如佝偻病、虫病、外科疾病等也可引起婴儿啼哭,均不在本节讨论范围。预防除加强日常护理外,饮食应以乳类、粥食为主。

中医治肌无力肌肉萎缩!

让口腔溃疡不再复发

谈甲亢病的防与治 治疗皮炎、湿疹、荨麻疹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常因脾寒、心热、惊骇、食积而发病。(1)脾胃虚寒,症见小儿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喜伏卧,腹部发凉,弯腰蜷腿哭闹,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缓,指纹淡红。治宜温中健脾。(2)心热受惊,症见小儿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口鼻出气热,夜寐不安,一惊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安神。(3)惊骇

恐惧,症见夜间啼哭,面红或泛青,心神不宁,惊惕不安,睡中易醒,梦中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紧偎母怀,脉象唇舌多无异常变化。治宜镇惊安神。(4)乳食积滞,症见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

方1 生姜红糖汤

组成:生姜10克,红糖15克。

用法:生姜切片,加适量红糖,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夜啼,大便溏泄,腹中冷痛者。

来源:民间验方。

方2 葱姜汤

组成:葱白5段,生姜5片。

用法:共煮水喝。

功效:温中除寒。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夜啼,纳差便溏,腹痛喜温喜按者。

方3 猪骨干姜汤

组成:猪骨头150克,干姜5克。

用法:同煮汤饮。

功效:温中补虚。

主治:小儿夜啼,四肢欠温,腹痛喜伏卧者。

来源:朱义国.食疗药膳.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9

方4 蛋粉粥

组成:鸡蛋壳。

用法:鸡蛋壳洗净炒黄,研细末,每次1.5克,和在粥里食,1日2次。

功效:健脾益气。

主治:治小儿夜啼,不思饮食,便溏,面色不华者。

来源:梅玛力,等.中医小儿食物保健疗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173

方5 赤小豆甜饮

组成:赤小豆、白糖适量。

用法:赤小豆加水煮烂后酌加糖,代茶饮。

功效:清心热安神。

主治:小儿心热,夜卧不宁,多梦易惊,口干多饮者。

来源:夏翔.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1

方6 莲子饮

组成:莲子30克。

用法:煎水代茶饮。

功效:清心养神。

主治:治小儿惊乍不安,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多饮者。

来源:民间验方。

方7 冰糖百合

组成:百合30克,冰糖适量。

用法:共煮熟,服食。

功效:宁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眠不安,惊惕易醒,盗汗者。

来源:路新国,等.中国饮食保健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33

方8 清心宁神茶

组成:淡竹叶3克,辰灯心1小撮,绿茶0.5克,蝉衣1克。

用法:上四味加水1碗,煎至半碗即可。

功效:清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口干,舌红者。

来源:王富春,等.药茶治百病.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0

方9 粟米粥

组成:粟米30克。

用法:水煎煮粥,啜服。

功效:和胃安神。

主治:小儿伤食,夜寐不安,纳差,腹胀便溏者。

来源:王慕同.大众药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29

方10 龙眼饮

组成:龙眼肉10克。

用法:水煎,睡前饮。

功效:宁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眠不安,易惊易醒,手足心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