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癫痫-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学院导师简介
赖新生,男,1955年9 月出生,福建武平县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评委,国家级教育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安徽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上海针灸经络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香港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师公会客座教授,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专项专家,《中国临床康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编委。
赖教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传统针刺补泻手法;谨审针灸适应症,强调辨证施针并护正气于施治;重视子午流注针法,率先倡导子午流注灸法;擅长针灸治疗哮喘和脑病。既熟谙中医经典的精髓,又熟悉神经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理论并掌握相关的先进科学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从事针灸机理研究,对于中风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针灸治疗智力障碍型脑病的神经生物学、免疫学机理有较丰富的积累和经验;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智力结构、智力因子的分析以及与大脑学习、记忆调节关系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较深造诣;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厅局、校级科研课题共十余项,他主持的“针刺治疗弱智儿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颞部穴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虚模型微量元素与助阳方药调节作用”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循环与部分中老年病症关系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副作用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赖教授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课题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主编《岭南针灸经验集》、《针灸时间治疗学概论》、《三针疗法》、《实用中医新方新药手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实用针灸脑病学》《针灸处方学》等书,副主编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等多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指导培养博、硕士生共72人。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讲学及作学术交流。曾获广东省高校优秀***员、首届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千百十工程优秀指导老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特殊津贴。 柴铁劬,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教授,针灸博士,属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高教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198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9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针灸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1991年后曾在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具有广泛的海外影响。
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多年,系统进行了针灸学专业全部专业课的教学,教学生动,知识广博,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主要从事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康复等课程的教学和门诊工作,擅长以针灸治疗成人抑郁症、儿童多动症等行为异常类疾病,脑瘫等儿童脑病,致力于中西医多种手段在康复临床领域的应用。重视古典针刺手法在临床的应用,认为针、灸、药三者应密切结合,不可偏废,继承重于创新。喜书画、擅篆刻、涉猎广泛,强调研究生培养应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修身重于研术,静心渐悟,厚积薄发。已培养多届针灸临床专业研究生。
主持国家科技部子课题二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灸对脑瘫幼鼠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研究》一项、《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二项、校级课题二项,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二项。主持《靳三针疗法》等国家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四项,《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任国家级教材主编一部,副主编二部,主编《儿童多动症》《火针》《针灸门诊系列丛书》等专著十多部,公开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庄礼兴,男,广东省普宁市人,1955年10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针灸推拿专业博士生导师,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编辑,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编委,
庄礼兴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针灸临床的建设与发展,在针灸临床上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他主要致力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临床上治疗中风、癫痫、帕金森病、血管性痴呆有独到的见解,对难治性癫痫的中西医、针灸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擅长于埋线疗法、补泻手法治疗难治性脑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开展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管炎等疾病。对针灸戒毒、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也有深入的研究,疗效颇佳。
庄礼兴教授主要致力于针灸临床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及完成的科研课题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主持的“穴位埋药线治疗癫痫全面性发作”、“ 改良天灸止喘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计划项目 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级课题6项。主编《中风病治疗与护理》、《中医食疗》、《中医家庭保健按摩》、《 食疗本草》等著作6部,参编有《针灸治疗学》、《针灸学、推拿学》、《现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岭南针灸经验集》、《现代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等教材及著作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指导博士生23人,硕士生17人。
长期从事研究生、七年制、本科、各类留学生等不同专业各层次的《针灸治疗学》、《神经病学》教学,曾到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讲演,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获2006学校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对研究生的带教能够因材施教,有很好的研究生带教经验。参加编写及录制的“《中国针灸学》大型系列录像教材”获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针灸联合会(WFAS)和美国针灸学会(AAA)联合颁发的金奖。 李万瑶教授:女,广东五华县人,1954年10月生。属中医学科中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针灸原理研究室教授。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8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80年代末曾到日本旭川医科大学合作研究针灸镇痛的作用一年多,探讨针灸在麻醉领域的镇痛作用。基本掌握英语、日语,可以进行交流。
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主讲过经络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中医针灸专业英语等课程。参加讲授了实验针灸学、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经选、理疗学等课程。主持了针刀临床应用及蜜蜂与人类健康的选修课程,能因材施教,教学评估优秀。坚持中医临床针灸治疗,擅长于用针灸及蜂针治疗各种痛证及痿证、风湿病,总结了耳穴防治近视、针灸治疗闭经、针刺辅助麻醉的镇痛效量,蜂针治疗规律,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等,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曾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外用皮肤局麻中药制剂的研制”;广东省中医管理局的课题“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主持完成了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的制作“经外奇穴的定位及临床应用”,荣获2001年度优秀中医药电视教材评比一等奖。现主持有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蜂针治疗痹证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善于对特种针灸方法的研究,主持了多期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蜂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学习班。主持完成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主编了《现代针灸临床集验》、《中医食疗保健》、《蜂针疗法》、《现代穴位疗法大全》等,参编《针灸治疗老年病》、《针灸推拿学》、《刺法灸法学导读》等书。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参加国内外中医、针灸学的学术交流,受到好评。已指导过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热心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主张谦虚谨慎,学习进取,互帮互学、治病救人。 许能贵,男,安徽来安县人,1964年8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针灸推拿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针刺研究》、《新中医》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对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率先开展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功能重组和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独立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子课题1项(副组长)、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研究国家和省部级科研1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中风、痴呆、面瘫、各种痛证及其它内科疑难杂症,熟练应用传统和现代针灸手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过《针灸治疗学》、《针灸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基础与临床》等课程,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针灸专业人才。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省杰出青年中医、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
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该导师现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张宏,男, 籍贯广东省大埔县,1960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香港大学中医(针灸)研究生课程校外评审专家、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新中医》编委。
自1982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本科至今,已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已25年,其间获得针灸学硕士学位、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有着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和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具有坚实的中医针灸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宏教授为广东省精品课程——《针灸学》课程负责人,主讲《针灸学》、《刺法灸法学》课程,注重因才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主持和参与了各级教学研究课题10项,在专业建设、课程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在临床医疗上,重视经络辨证,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五官疾病、颈肩腰腿痛、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以及针灸防治亚健康。
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5项,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针灸防治亚健康和应激损伤、针灸延缓衰老和防治衰老相关疾病及针刺手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已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人。 伦新,男,海南省海口市人,1964年11月4日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耳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针灸推拿学硕士生导师。
87年毕业后长期主讲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主干课程,每年教学任务约350课时和招收研究生2-3名,曾赴东南亚等地讲学和应诊。坚持在第一附院针灸科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主要以针药治疗脑病和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为研究方向,部份证实了针刺疗法对VD患者的智能及活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探讨了针刺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主持部、省、校级课题各1项,参加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主编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主编医学专著7部,第一作者发表医学科研论文17篇,教学论文11篇,合著论文10篇。 张正,女,博士,副教授。1972年1月出生于哈尔滨市, 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1997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6月获得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二批校级培养对象。
主要从事针刺治疗脑病的机理研究,近几年主持了省科委课题“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再生机制的研究”1项,以及“针刺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突触蛋白质组学研究”等厅局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校级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在《中国临床康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和《中医临床诊断全书》论著2部,参与编写研究生及七年制教材《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细胞生物学》,协助指导针灸推拿学博士研究生1名。 张全明,男,生于1964年10月,甘肃天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医学博士;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郑魁山教授;靳三针、郑氏传统针法学术传人。现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郑氏针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副主席。曾多次应邀到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讲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源性疾病的研究;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研究;在学术上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靳瑞教授;致力于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运用靳三针治疗小儿弱智、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神经性耳聋、孤独症、儿童行为及情绪障碍、学习无能症、中风偏瘫等各种脑源性疾病。继承了郑氏家传针法及郑魁山教授临床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运用传统的热补凉泻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各种顽固性疼痛、震颤麻痹症等疑难病症,效果显著。
主持完成国家卫生部招标课题“耳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成果奖。共同完成“靳三针治疗脑病的系列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针刺治疗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研究”获浙江省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优秀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九部。 余瑾,男,35岁,籍贯:广东郁南,出生:1972年11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 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广东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秘书长,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针灸推拿学科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医教研工作,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深入进修现代康复医学,致力于发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各种疾病,擅长应用以中医康复为主体的综合康复技术,突出针灸经络、精神心理、传统体育运动、睡眠起居、饮食药膳等全面康复特色,在身心疾病、老年疾病和睡眠障碍等方面成果较突出。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有关论著5部;招收硕士研究生数名,在国内中医康复界具有一定学识地位和影响力。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多次应邀做为主讲嘉宾参与境外中医养生类学术讲座。 李敏,女,贵州省贵阳人,1974年7月出生,现任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专业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是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学习记忆调节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排名第四),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排名第二),另外参加多项校级教学课题。在《中国针灸》、《中华中医药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针灸脑病治疗学》等专著编写(编委)。在教学方面擅长运用英语讲授中医理论尤其是针灸推拿学,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和七年制学生中医英语主讲教师,此外还担任国外留学生的针灸推拿学课堂讲授和临床带教工作。
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具有中医和英语复合知识结构,双语教学经验丰富。
张智龙的医学贡献
临床善于运用针药并用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面瘫、高血压病、冠心病、癫痫及内科病证,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创立了 “动静针法”、“调神益智针法”、“调理脾胃针法”、“项腹针法”等针法和“通脑灵”、“中风通络八方”、“六藤水陆蛇仙汤”、“调中降糖方”等中药专方。
主要著作:
《针灸穴性临床类编精解》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
《汉英对照针灸治疗糖尿病》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
《五味斋医话医案》 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
主要论文:
1、透穴针法初探[J]中医杂志.1987(1)52—54
2、从东垣针法看李东垣对《内经》的继承和发展[J]天津中医院学报.1988,1:8—11
3、意气热补法治疗坐骨神经痛60例[J]山西中医.1988,4(1):39—40
4、面瘫针刺规律愚见[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8,39(3):17—18
5、支沟穴在临床上的应用[J]山西中医.1988,4(5):47—48
6、对丝竹空穴临床应用的体验[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8,2:30—32
7、治喘经验[J]江西中医药.1989,20(4):7—8
8、肺经经穴主咳之辩[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9,3:36—37
9、平补平泻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206例针灸临床杂志.1989(4):
10、意气针法治疗癫痫35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0,1:30—31
11、意气热补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6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0,4:23—24
12、刺络放血法治疗肺心病急发期6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0,10(5):11—13
13、浅谈意气针法[J]山西中医.1990,6(2):31—33
14、针灸防治慢性肾病患者激素副反应之规律探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1,2:40—41
15、刘文泉老中医偏针止痛经验[J]中医文献杂志.1991,24(3):34,12
16、“动极者镇止以静”的临床应用体会[J]山西中医.1991,7(4):35—36
17、针刺臂臑穴治疗麦粒肿32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1,(6):33—34
18、血海穴活血化瘀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2,12(4):24—27
19、针刺血海对脑梗塞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9):518—520
20、支气管哮喘分期针治规律管见[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3,12(1):17,16
21、李毓麟教授治疗中风病经验[J]山西中医.1993,9(增刊):2
22、土耳其针灸医学的概况[J]医药卫生外事.1994,22(1):2—4
23、针刺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得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1994,11(6):14—19
24、“复脑膳”对脑梗塞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近远期观察[J]天津中医.1995,12(2):11—13
25、针刺加强药物降低脑卒中颅压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5,15(4):1—3
26、针刺治疗慢性肾炎54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6,13(2):13—15
27、Acupuncture+Medication Versus Medication Alone in Lowering International Pressure in Apoplectic Patients[J]国际临床针灸杂志1996,7(1):17—21
28、景岳动静论在针灸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1996,16(3):49—50
29、Observation on Therepeutic Effects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with Cupping in Acute Frigeminal Neuralgia[J]中医杂志(英文版)1997,17(4):272—274
30、雀啄术初探[J]中国针灸.1998,18(8):501—503
31、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Type Ⅱ Diabetes Complicated Cerebral Infarction : A Clinical Study[J]国际临床针灸杂志.1997,8(1):5—12
32、Effects of Middle Jiao-Regulation Acupuncture on NIDDM Patients with Lipody strophy[J]国际临床针灸杂志.1999,10(2):113—117
33、Categorial Identification of Disorders of Spleen and Stomach[J]国际临床针灸杂志1999,10(4):389—391
34、腧穴功能研究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2,8(增刊):174—180
35、子午流注法研究现状[J]中华医学创新杂志.2002,3(7):59—60
36、针刺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1):723—724
37、针灸改善胰岛素抵抗[J]糖尿病之友2003,9(1):58—59
38、中风病(2)—中风早期的辩证施治[J]中国针灸.2004,24(6):409
39、浅谈截瘫针刺治疗规律[J]中国针灸.2004,24(10):738
40、针刺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3):158—160
41、针灸治疗面瘫何时介入最好[J]中国针灸.2005,25(8):555
42、石学敏院士御神思想管窥[J]中国针灸.2005,25(12):867—869
43、通脉降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60例临床研究[J]中医脑病杂志.2005,2(3):275—278
44、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2):839—842
45、《素问》“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临床发微[J]中医杂志.2007,48(6):498—499
46、电针支沟穴治疗便秘之气秘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7):475—478
47、“司外揣内”的意义与临床应用[J]天津中医要大学学报.2007,26(4):176—178
48、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对肾脏保护机制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2):875—880
49、张伯礼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J]天津中医药.2008,25(1):4—5
50、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随机对照2008,28(9):629—633
风池穴,7种刺法治病各不同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上海市名中医严君白教授认为:针刺或艾灸(间接灸)风池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阳气盛,气血通,风寒之邪自然容易消散。因此,风池穴的临床运用绝不限于上述这些疾病,只要患者出现阳气不足、正虚邪恋的证候,都可以从风池穴入手。
严教授对风池穴常施以下7种刺法。
常规浅刺法
1.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 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0寸。感应要有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可主治各种头痛、颈性眩晕、耳性眩晕、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耳鸣、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癫痫、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特殊深刺法
2.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主治头面部疾病。 取2.5寸毫针,用小幅度捻转法,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1寸。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患者得气后,可感到头痛、头晕、头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状减轻或消除。
3.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治疗中风后遗症。 刺法同2,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
眼窝下2.3寸,针感或同2,或向上、下肢及躯干传导。对于中风后偏瘫或半侧肢体麻木等疗效较好。
4.针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 取2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1.5-2
寸。风池穴深层解剖示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故针刺可改善椎动脉供血。另外,风池为胆经要穴,“胆主决断”,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强其醒脑开窍,通利咽喉之功效。
5.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主治偏头痛、重度失眠等症。 取3寸毫针,针刺方向对喉而稍向外,进针2.5寸,针感向头部同侧阳白穴放射。风池穴向外斜刺,直达病所,有行血祛风止痛之功效,不仅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效果显著,对肝阳上亢、瘀血阻滞、痰浊上扰、气血亏虚之头痛亦有极好的疗效。
6.针尖向同侧口角下方刺入,治疗躯干、颈项、四肢以及咽喉、气管等疾患。 针刺向同侧口角下方,过颈椎,深度可达2-3寸,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3.3寸,此时针感除循胆经上传外,向下可达同侧上、下肢和躯干,局部可传到喉部附近。
透刺法
7.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主治颈椎病等症。 取2.5寸毫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进针1.5-2寸。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类似于颈椎夹脊穴,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改善脑供血,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
严教授经验:施针者宜气定神闲,抱元守一,仔细感觉针下气血之流动和患者的反应,深刺进针后若无针感,可退针稍变方向再刺入,随着针刺的逐渐加深,可出现第1次针感(浅刺),第2次针感(深刺),后者较前者更为强烈。深刺法对顽固性疾病疗效较好。但是,在进针时,要时时与患者沟通,针感过于强烈的,或患者有眩晕、恶心、出冷汗、心悸等不适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停针。
风池穴的安全深度
针刺风池穴不当所致医疗事故,虽然不及风府、哑门两穴多,但也有报道。针刺过深,位置偏斜可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风池穴的中间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如针刺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风池穴的安全深度,人体解剖学家也做了很多研究。
杨占林《关于风府、哑门、风池穴直刺深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向对侧眼球方向1-2寸,无进颅危险;②针向前方直刺和针向鼻尖同样深度,以及左右透刺(横刺)更深(50-75mm),亦无进颅危险;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左风池(向右耳屏):男性均值(41.21 3.82)mm,女性均值(43.88 4.61)mm;右风池(向左耳屏):男性均值(41.21 3.6)mm,女性均值(43.19 4.71)mm。安全深度应在此范围内。但数据只作为参考,临床运用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考虑个体差异,对瘦人适当减少进针深度,经验不足者还可使用艾灸和推拿手法,假以时日,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严教授在实践中总结:风池穴的进针方向、深度不同,针感将随之而异,所获效果亦不相同,换言之,要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应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想要验证是否达到治疗要求,则需通过“气至病所”的客观反映来判断。
头皮针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编者: “方氏头皮针”是方云鹏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因方医师在蓝田县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故“头针”被人们誉为“蓝田头针”。1976年,考虑到头针,主要只是在头部的“头皮”部分针灸,故又改名头皮针,为了有别于兄弟省市同期出现的头针等,也方氏将其更名为“陕西头皮针”陕西头皮针的创始人名方云鹏,方氏原本在德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九年制医学院学习,打下降扎实的西医基础,解放初被称为“西安一把刀”。后在1958年因一特殊病例,开始注意头部具有特殊功能穴位的研究。1969年下放农村时开始对头皮针(当时叫“头针”)的大量使用及研究推广。1976年,考虑到头针的进针部位以头发覆盖的头皮部为主,方氏正式将自己创立的头针治疗体系命名“头皮针”。在头皮针的研究中,方氏提出的伏脏伏象理论是对中医脏腑辨证以及形象理论的深入发展。它完善了总经络中枢与末稍经络中枢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因其有独到的功效,方氏头皮针理论获得了国家 科技 进步三等奖。
方云鹏简介:
方云鹂,男,河南省淮阳人,生于1909年。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工作。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I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1958年10月在西安市《卫生通讯》上发表了题为《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的论文,先后编著《针灸万年历》、《针灸日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环钟图及其应用》等书。并将《针灸万年历》改编成BASICI程序,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方氏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病,对“头皮针”等新的针灸方法,深入研究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均已著书出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在临床实践之中,方氏发现头部存在着未被经络学说和神经学说包括的穴区。经过数以万计的患者,150多种疾病的治疗观察,使头皮针穴区不断完善, 共发现7个穴区,21个可用于治疗疾病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射区,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探讨。
1.穴区定位及主治
(1)伏象:其穴区形似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
①头颈部:冠状点前约长3 cm,宽2cm,其中头长、宽均2 cm,颈长宽均1cm。
②上肢:由冠矢点沿冠状缝至蝶顶缝(翼点),其长11cm,其中由冠矢点至伏象肩2 cm,肩至肘3.5cm,肘至腕3.5cm,腕至手指尖2 cm。(左右上肢相同)。
③躯干:由冠矢点至人字缝尖共长1401X1,分为背、腰、臀三 部分。背部长6cm,宽3cm(分上、中、下三部,各占2cm)。腰部长4cm、 宽2 cm(分上下腰各长2cm),臀部长4 cm,宽3cm,分上下臀,各占2cm。
④下肢:由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点,共长9 cm,分髋、膝、踝三点, 由人字缝尖至髋长1.5cm,髋至膝3 cm,膝至踝3cm,踝至足趾尖1.5cm。
伏象主治: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 痛、偏头痛、耳聋、耳鸣、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炎、脑炎后遗症、脑震荡、神经衰弱、癫痫,失语、植物神经紊乱、偏瘫、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冠心病、心律紊乱、腰肌劳损、乳腺炎、眩晕证等。
(2)伏脏:是横伏于前发际部位的左右半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形图。其头 向额正中线,足向额角,分上、中、下三焦,总长6.5cm。①上焦:包括横膈 以上的胸部内脏、上肢、皮肤感觉和大脑思维,共占3 cm。上焦的前2 cm为头 颈部,其宽为发际上1cm,下0.5cm。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发际上2 cm作为一点,再以额前发际正中线旁开1cm,其上3.5cm作为一点,两点连线即伏脏 上肢部位,分为下、上臂及手部,约各占0.5001。上焦之后1001,发际上2 cm, 下0.5cm宽为胸部。②中焦:脐以上膈以下内脏及躯干皮肤感觉,长1.5cm,发际上宽1.5cm,下宽0.5cm。③下焦:脐以下内脏皮肤感觉,、生殖系统,共长2cm。其下焦之前1.5cm,际上1.5cm,际下0.5cm的小腹、臀、髋部。下焦之后0.5cm,际下1 cm为膝至踝部,际下1 cm再向下0.5cm处为足部(左右侧穴区相同)。
伏脏主治:内脏和皮肤异觉疾病,对全身的痛、触、冷、热、麻、痒、紧束 感之类尤为显著。如胃痉挛,胆囊炎,腹泻,痛经,肠绞痛,.月经不调,三叉神 经痛,自汗,心悸,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紊乱,皮肤褒瘅症,荨麻疹,神经性 皮炎,酒渣鼻,牛皮癣,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3)倒脏、倒象:位于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即中央沟前回和中央沟后回在头皮表面的功能定位区。其主治感觉、运动中枢功能异常疾病。
(4)21个穴位。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①说话--运动性语言中枢投影区,主治:运动性失语、发音困难、口吃、舌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唇肌麻痹、大脑发育迟缓、舌颤等。②思维--位于左右额骨隆突之间。主治:智力减退、呆滞、癔病、幻听、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共济失调、神志不清、神经官能症、胃溃荡等。③书写--书写中枢投影区,主 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失语、失血症、高血压、低血压、肺气肿、皮层性浮 肿等。④记忆--识字和阅读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读症、记忆力减退、头 痛、头晕、耳鸣、心惊、腰酸腿痛、遗精、失眠、头昏头木、浮肿、气短、大脑 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等。⑤信号一信号中枢投影区,主治:感觉性失语症、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痛、癔病、精神病、理解力减退、健忘性失语、大脑 发育迟缓。⑥运平--运动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语证、末梢神经炎、震 颤性麻痹:脑血管意外、共济失调、指端红痛症、风湿性关节炎。⑦视觉--视觉中枢投影区,主治:视觉障碍、幻视、视野缺损、视网膜炎、角膜斑翳、青光眼、视神经乳头炎、玻璃体混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眼睑痉挛、头痛、 头昏、头晕、鼻妞。⑧平衡--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偏瘫、眩晕、全身性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巴金森氏综合征、语言障碍等。⑨呼循--呼吸、循环中枢投影区,主治:心肺机能失常引起的咳嗽、气喘、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等。⑩听觉--听觉中枢投影区,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癫痫、幻听、同侧偏 盲、髙血压、目痛、癔病、腹内胀满等。?嗅味--嗅觉、味觉中枢投影区, 主治:嗅味觉迟钝、嗔味觉障碍、急慢性鼻炎、癫痫、记忆力减退、头晕、偏头痛、流诞、感冒、湿瘆、牛皮癖等。
注:以上穴位,除“思维”外,其余均为双侧对称。
2.取穴与配穴方法
(1)相应取穴:机体某部有病,即在伏象、伏脏、倒脏、倒象的相应部位 取六,如腿病,取伏象或伏脏的下肢相应部位。
(2)仿体取穴:是根据经络、脏象以及阴阳五行辨证取穴理论,摹仿体针 取六的各种方法,在“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上精细应用,进行高度 集中施治的取穴法则。如:胃脘胀痛、呕吐,可在“伏脏”中焦胃取穴,亦可在 伏象的“中脘”穴相应部位取穴。
(3)特定取穴:即据中枢穴具有的主治作用取穴。如耳鸣耳聋取听觉穴。
(4)米式取穴:就是在伏象、伏脏等左右肢体对称,或重叠,或交叉取穴。
(5)配穴方法:①“伏象”和“伏脏”相应部位配六。②倒象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③伏象和倒象相应部位配合。④伏脏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⑤伏象、伏脏与中枢穴相配合。⑥头皮针穴位与其它针法相配合。
二、医案选
例1 :瘘证(脊髄炎后遗症)
张XX,女,32岁,陕西蓝田县孟村公社人。1972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1972年2月某日,发烧,咳嗽,周身疼痛,四肢痛甚。三个月后即感下肢发凉,继则瘫痪,卧床不起,右腿较重,食纳减少,身体消瘦。同年8月曾去西安市某院诊治,诊断为:①脊髓炎后遗症。②脊髓蛛网膜炎。给药:地巴唑,维生素氏(用量不详),服药后病情无变化,嘱其回家治疗。于今来本院治疗,患者身体消瘦,下肢发凉软瘫无力,不能站 立,需两个人搀扶。
处方:伏象下肢(双),倒象下部(双)。
治疗经过:手法采用飞针法,留针45分钟?1小时。病情逐日好转,第8次患者即可单独来院就诊,共针9次,基本痊愈。1973年4月14日随访,能参加正常劳动。
按脊髓炎后遗症,系中医痿证范畴。临床以笳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 不用为其特点。该病例为感受温热病邪,燔灼阴津,阳明经脉不调,宗筋弛纵而发痿证。头 皮针“伏象”为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为总运动中枢,临床实 践证明:对运动系统、血管系统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山东大学生理教研组实验观察,计刺它 可提高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兴奋性。故治疗该病取伏象和相应部位,配以倒象获良效。
例2 :震颤(脑炎后遗症)
潘X,女,4岁,河南鹿邑县试量公社潘村人。1972年9月3日初诊。
患儿于今年6月底患肺炎,在当地某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出院后留有后遗症:四肢抽 搐、浑身震颤、伸舌、瞪眼、不会说话,吃饭吞咽都较困难,曾服中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显。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象头部,伏脏上焦头部,说话穴。
治疗经过:手法飞针直刺,留针30分钟。第一诊后患儿即会哭啼;第二诊加倒象口部穴区,患儿哭声变柔;第三诊加伏象上下肢穴区。治疗9次后休息四天,复诊,患儿已会跑着玩耍,拿着东西吃,四肢抽搐,伸舌,瞪眼等症已消失,但说话不太清楚,又针5次,患儿 会叫“爸爸”、“妈妈”,基本痊愈。
按“伏象”为治疗运动性疾病的有效穴区,“伏脏”对感觉系统的疾病疗效好,本 病病位在大脑,故取相应的头部。说话穴,为脑皮质语言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主治运 动性失语症,以上穴位共用,能够促进脑炎后遗症的恢复,获满意疗效。
例3 :胸痹(冠心病)
陈XX,女,38岁。1981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于1980年夏天开始出现胸痛、胸闷,并渐渐加重,劳则更甚,伴心懂气短,全身乏力,形体消瘦,善太息,面色不华,舌质暗紫,苔薄白,脉沉细。检査:心电围提示:
心肌劳损;②冠状动脉供血不良。血脂:胆固醇200mg%,三酸甘油酯113mg%。脑血流图:各脑动脉血管紧张度增高,弹性差。眼底:动脉硬化II期。血压90/60mmHg。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脏的心胸部,倒脏中焦相应部位,配伏象、倒象的相应部位,呼 循六等。
治疗经过:每日一次,每10次为一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休息二天,共治疗四个疗程。复查结果:心电图:大致正常。血脂:正常。左心功能:大致正常,较81年10月30日 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血压120/80mmHg。脑血流图,胸透,眼底无明显变化。患者自觉胸痛消失,胸闷好转,仅上搂时感到气短,精神好,食纳、二便正常。
按胸痹一证,为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心失所养而致。系西医冠心病。治宜活血通络。实验证明头皮伏脏、倒脏相应穴位具有降血脂作用,并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侵 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増加每搏输出量使冠脉贯注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即起 到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的作用,故能使病愈。1982年采用本法,对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治 疗观察,其症状消失和减轻的总有效率为96.51%。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87.5%,血脂有明显下降(P
常见不适症状的穴位疗法
1、 头冷痛,天热也得戴帽子,患者头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为虚症,炙百会穴上星穴。
2、 头冷痛,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炙百会穴,上星穴,拨揉风府风池穴。
3、 头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休息不到位,点揉后溪穴3分钟,后溪为督脉之会穴,上通头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4、 偏头痛,为少阳胆经循环不良,取小腿外侧,阳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拨法,(泻法)
5、 酒后头痛,点搡率谷穴,卢息穴,百会穴,拨揉后头斜方肌起止点心,浅拿肩井穴。
6、 视物不清,好象被云雾庶住,病因为肝虚引起的症状,点揉太冲穴300次。
7、 声音嘶哑,病因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强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手三里用擦法。
8、 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风府穴强刺激。
9、 背痛,直取大椎穴旁开5分处,后溪穴,外关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凝后背。
10、 急性腰扭伤,直取承山穴双侧上臂扭伤穴,太冲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1、腰痛环腰一周,带脉痛,直取胆经足临泣穴,外关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2、腰胀,眼胀,口苦,不想饮食,睡眠不好,病为带脉病,合并肝胆症状,直取足临泣穴强刺激。
13 肾虚性腰痛,腰俞穴配太溪穴,一手上一手下,共同点揉。
14、 岔气,直取肝经的太冲穴,患者张口,强刺激呼出声来。
15、 臀部疼痛,直取脾经的五俞穴,病因为脾经所主之症。
16 小腿胀痛,直取合谷穴,病因为六腑之症,寒瘀大肠。
17、 双腿无力,腿足发麻,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阴交穴后1寸(奇穴)
18、大腿股四头肌麻木,炙太渊穴,病因为肺所主之症。配放血法。
19 小腿转筋,取膀胱经委中穴,承山穴,刮痧法,病因为寒瘀腓肠肌疗
20、足根痛,走路足根不能着地,病因为生殖系统寒症,内外踝关节下面揉法拍法。
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头刮痧,点揉合谷穴,风府风池穴。
22、 腹泻,病因为受寒引起腹泻,大便如水,一天几次,体温正常,隔盐炙,神阙穴,神效。
23、 腹泻,食物中毒,足部反射疗法。肾、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脾胃,结肠,肝胆反射区,加补糖水盐水。
24、 夜尿多,肾虚,刮捏手小指,炙或点揉夜尿点。(小指末节中间)
25、 痛经,点揉昆仑穴,太溪穴,拨揉踝后大筋,病因寒瘀肝脾、任冲脉。
26、手指麻木,病为风寒瘀阻手指经络,炙少商穴外关穴。
27、手腕以下至手指稍麻木,病因为风寒如表络,炙太渊穴,全肘以下至指稍刮痧。
28、肩周炎,手臂不能上抬,取条口穴,承山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入阳跷脉。
29、肩周炎,人老体衰,筋脉失养,致使肩关节运动障碍,刮痧活血肩周,点揉强刺激天宗穴3分钟。
30、打嗝,因暴饮暴食造成隔肌惊挛,取足反射区脑垂体,胃食道,胸膈反射区
31、打嗝,病因为交感神经兴奋,造成食道收缩性反应,点揉足大趾腹中间脑垂体反应区,强刺激。
32、肝瘀气滞,症状胸肋胀,食不下,取脾经络穴大包穴,胃经的不容穴期门穴,章门穴拿揉手法,消食化气。
33、胃痛,直取胃经的冲阳穴,历兑穴,强刺激,足部胃反射区,腹腔神经丛用补法。
34、肠鸣腹胀,炙内踝下照海穴,配足部反射区腹腔神经丛,脾、肾、肝、胆、结肠反射区。
35、胸痛,呼气吸气都痛,病因为生气所发,气会膻中,患者腹卧强口拨揉法强刺激承山穴至昆仑至太溪穴,患者痛时喊出声音来。
36、少儿突发性腹胀、腹痛,病因为脾胃不合,拇指指甲旁1分处放血一滴。(少商穴相对,指甲外侧)
37、小儿发热,足部反射区疗法,肾上腺,腹腔神经丛,结肠区揉法,全足搓捏,以双足双手出汗为度。多喝温开水.
38、大便困难,病因为长期用泻药,致使直肠神经丛麻痹,啄法使腰骶部发热,点揉承山穴,支沟穴,足部直肠,结肠反射区及腹腔神经丛脑垂体反射区。
39、便秘,点揉腕后心经神门穴至有便意,然后再排便,可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病因为心肾不交,致使肾的司主二阴功能减弱。
40、便秘,病因为老年阴液亏损,体液从表皮肤散失过多,肺所主功能失调,大肠与肺表里不合,刮痧疗法,重点刮手食指双侧,配肺经大肠经五输穴。
41、旅途便意,点压手掌中心,胃肠肾反射区。
42、晕车,强刺激点揉风池穴特效。
43、鼻出血,双手中指相钩,加压5秒钟,儿童多见。
44、眼干,症状眼干无泪,强刺激攒竹穴,睛明穴,迎香穴风府穴,流泪为止。
45、气闭耳聋,病因感冒引起,取扑参穴,强刺激,特效。
46、隆闭,症状为小便点滴不畅或不通,取足反射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肾及肾上腺,加强前列腺,生殖腺反射区。
47、老年前列腺病,脐下中极穴,会阴穴,常按摩有特效。
48、突发性疝气,强刺激足反射区腹股沟3分钟,太冲穴1分钟。
49、心脑循环不好,子午流注调理方法,中午11点至1点时点揉通里穴,神门穴,晚7点至9点揉曲泽穴,郗门穴,内关穴,大陵穴,拿揉腋窝淋巴。
50、防中风,全头刮痧保健,重点刮百会、太阳、风府、风池穴,加刮手腕至指稍,足踝至趾稍,每天保健15分钟。
51、头 痛
症状:头部某点疼痛,类似脉搏跳动。做事没精神,思维迟钝。
方法:偏头痛,多半有气郁积在心。在同侧找到痛点,用拇指轻揉,疼痛处多有结节,可揉开。也可揉搓外关穴治疗。
52、胃 酸
症状:吃饭不规律,导致胃不舒服,很饿却不想吃,胃酸较多。
方法:取坐姿,全掌用力摩擦大腿正上面,由大腿根到膝盖部位的肌肉。反复摩擦3分钟。以打嗝为佳,这部位许多穴位可调节胃的功能。
53、乳腺增生
症状:大多年轻白领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
方法:可敲打经络,尤其是“胆经”。用指节由大腿外侧腰下方,一直敲打到小腿外脚踝上方。每天不定时敲打3分钟。
54、便 秘
症状:大便干燥,排便不畅,会造成小腹赘肉、肤色不均。
方法:用“推腹法”可治。临睡前用两手指肚从心窝推到肚脐,再从两侧从上往下推。,每晚五分钟。严重者可于起床前再推一次。
55、时差混乱
症状:白天犯困,效率极低,越晚越精神。晚上无法入睡,熬到凌晨;早上起不来。
方法:“金鸡独立”能静心,身心俱调。抬一足直立,站稳后闭眼睛。每天坚持练习几分钟,一周后,“时差”就倒过来了。
56、掉 发
症状:大把掉发,发色干枯,毫无光泽。
方法:用手指肚敲打头部,又称“鸣天鼓”,可健脑护发。还可用手指肚梳头养发,每次只需两分钟,一天两次,坚持两周,就会有效。
57、虚 胖
症状:整体不胖,局部臃肿,尤其是大腿、臀部和腰部,由于加班、疲劳、懒惰等原因,无法按时运动。
方法:消除腰部“游泳圈”可于睡前平躺,用空拳敲打腰侧赘肉,每次三百下。减腿和臀部赘肉,可跪地板上爬,坚持一月,效果明显。
58、视力下降
症状:由于常盯电脑,看东西模糊,眼睛干涩发痒,眼里有血丝。
方法:耳垂上戴耳环的小孔,是“明目穴”,平常多用手指揉捏此穴,每次两分钟,揉时要闭眼睛。
59、烦 躁
症状:事情多、任务重时,容易气血上涌,明明知道此刻需要平心静气,却越想越着急。
方法:宣泄。选择你爱听的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用十个手指肚敲打你的电脑桌。敲到手微痛即可。十指连心,“十宣”穴位于此处,可宣泄心中郁结之气。
附常用的三针
智三针
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
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颞三针
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
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晕痛针
为四神针 + 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面肌针
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
针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仓、向颊车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关平刺0.8寸,进针后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稍密。强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痉挛抽紧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紧而不痛为度,留针30-40分钟。凡用电针必需电后5-10分钟调大一些,因通电后不再调大,此时病者已经适应而无效了。
叉三针
为太阳、下关、阿是穴。
针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电针连续波,留针30—40分钟。
面瘫针
1、额睑瘫:阳白、太阳、四白。
2、口面瘫:翳风、迎香、地仓透刺颊车、人中。
主治:面神经瘫痪,中风口眼歪斜。
针法:翳风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余穴均按各针法针刺,针刺后每5—10分钟,捻针一次,留针30—40分钟。
突三针
水突、扶突、天突。
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针法:水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进刺0.3寸,再将针柄提高向胸骨后斜刺0.3寸。诸突进行后不提插,只有捻针、或刮针留针30分钟。
眼三针
眼Ⅰ在晴明穴上一分。眼Ⅱ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Ⅲ,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黄斑变性,弱视等内眼疾病。
针法:凡刺眼三针均嘱患者闭目,医者以左手轻固定眼球,右手持针,缓慢捻转进针。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针眼Ⅰ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1—1.2寸。针眼Ⅱ轻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针1—1.2寸。针尖可向上斜进。针眼Ⅲ,轻推眼球向下固定,紧靠眼眶上缘缓慢直刺1—1.2寸。针尖可先向上微斜进,再向后斜进。
鼻三针
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
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
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5分深,攒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耳三针
听宫 听会 完骨。
主治:耳聋 耳鸣。
针法:听宫、听会张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针针后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针柄法或轻捻转法。
手三针
合谷、曲池、外关。
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
针法:合谷、外关均直针0.8—1.2寸深。曲池直针1—1.2寸深。
足三针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疼痛。
针法:足三里三阴交直针1—1.5寸,太冲直针5—8分深。
手智针
内关 神门 劳宫。
主治: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
针法:三穴均直针0.5—0.8分深。
足智针
涌泉穴为第一针,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联线中点为第二针(泉中),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泉中内)。
主治:儿童的自闭症,多静少动,哑不能言。
针法:均直针:0.5—0.8寸深。
肩三针
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寸为第三针。
主治:肩周炎,肩关节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
针法:针尖与穴位成90 角、直刺0.8—1寸。注意不要过深以免刺中胸腔。
膝三针
膝眼、梁丘、血海。
主治:膝关节肿痛或无力、膝骨质增生。
针法:直刺0.8—1.2寸。可加电针连续波,红外线,多罐法。
腰三针
肾俞、大肠俞、委中。
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针法:均直刺1.2—1.5寸深。(余同膝三针)
颈三针
天柱、百劳、大杼。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
针法:三穴均直针0.8—1寸深。不宜过深免伤内脏。余同膝三针。
背三针
大杼、风门、肺俞。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背痛。
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7寸。不能深刺,防伤内脏。
踝三针
解溪、太溪、昆仑。
主治:踝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足跟痛。
针法:均直刺0.8—1寸深
坐骨针
坐骨点、委中、昆仑。
坐骨点俯卧位,在病者臀沟尽头部,以2、3、4、5指拼拢平放,在小指旁与臀沟尽头平高是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
针法:坐骨点,用挟持进针法,以酒精棉球包裹3—4寸长针的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过皮后,以左手指挟棉球、扶针体,左手捻针柄,边捻边进约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传导时可停止进针。委中、昆仑直针0.8—1.2寸。用电针接连坐骨点与委中,连续波,以病者能耐受强度为准,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调大电针强度一次,可调2—3次。
痿三针
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
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主治:痿症:(肢体肌肉痿弱,无力、活动障碍)。
针法:诸穴均直针0.8—1.2寸,用补法,慢入快出,以针下热为准,每次留针40分钟,行补法5次以上,亦可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细疏,以中等强度病者要用舒适感觉为度。30次为一疗程。
脂三针
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胆固醇增高,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后遗证。
针法:内关直刺0.5— 0.8寸深,足三里,三阴交均直针1—1.5寸。
胃三针
中脘、内关、足三里。
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
针法:中脘、内关直针5—8分,足三里直针1—1.5寸。
肠三针
天枢、关元、上巨墟
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
针法:开枢、关元直针0.8—1寸,上巨墟直针1—1.5深。
胆三针
日月、期门、阳陵泉。
主治:胆疾病
针法:日月、期门平刺0.8—1寸(注意不要刺入胸腔),阳陵泉直刺1—1.5寸深。
尿三针
关元、中级、三阴交
主治:泌尿疾病,腹痛。
针法:关元、中极直刺0.7—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阳三针
关元、气海、肾俞
主治:阳萎、遗精、不育。
针法:关元、气海直针0.8—1寸。肾俞直针1.2—1.5寸。
阴三针
关元、归来、三阴交
主治: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
针法:关元、归来直针0.8—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闭三针
十宣、涌泉、人中
主冶:中风、昏迷不醒,休克。
针法:十宣进针2分,捻针并放血3滴,涌泉直刺0.8—1寸,强捻针。人中直刺 0.5寸。
脱三针
百会、神阙、人中。
主治:中风脱症(面色苍白、四肢阙冷、大汗如淋、脉微细迟)。
针法:以灸为主,回阳复脉,百会、神阙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艾炷宜稍大。一次灸10壮。人中向上斜刺0.5~0.8寸,留针,捻针,脱三针以脉腹汗止,肢暖、清醒为度,如未清醒半小时后可再针灸。
脑呆针
四神针、人中、涌泉
主治:老年性痴呆。
针法:四神针(见晕痛针),人中、涌泉(见闭三针)留针40~50分钟,每8~10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转手法5~6次,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肥三针
中脘、带脉、足三里。
主治:肥胖症、尤以腹部肥大为佳。
针法:足三里直刺1—1.5寸,带脉针尖向脐,皮下横刺3—3.5寸,中脘针尖向关元,沿皮下平刺2—3寸,进针后,每5~8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针5~6次,留针30~4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电针。
痫三针
内关、申脉、照海。
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
针法:申脉、照海,直刺0.5—0.8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